新华社福州8月30日电(记者 郑良)企业确定工资标准要跟职工民主选举的代表协商,涉及职工权益的经营事项要向职工公布,企业是否和谐以职工满意度为衡量标准,企业应当在保护劳动者权益、保护环境、提高就业水平、热心公益事业、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承担更多责任。
2009年以来,福建全面开展和谐企业创建活动,促进企业劳动关系、环境关系、社会关系的和谐,让职工体面劳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工资集体协商解决职工最关心的问题
福建省总工会副主席赵志伟说:“和谐企业包括劳动关系、环境关系、社会关系三个方面的和谐,和谐企业创建活动旨在引导企业自觉守法经营,实施节能减耗,履行社会责任,实现企业与职工、与环境、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工资是职工最关心的问题,福建省近年来以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为抓手,保障职工根本权益,促进劳资关系和谐。
泉州广霖纺织有限公司是一家有80多名员工的台资企业,企业工会主席刘伏龙告诉记者,每年年初,工会都要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征求职工对于今年的工资标准、增长幅度、劳动条件、工时等问题的意见,形成初步方案后,在乡镇工会负责人见证下,由选举产生的职工代表与企业负责人协商确定年度工资标准。
泉州市总工会副主席陈昌隆介绍,为确保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落到实处,泉州市总工会聘请了部分专家、学者、律师、教师、企业管理工作者等为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承担业务培训、政策咨询、工作指导或直接受聘担任企业方或职工方协商代表、协商顾问,建立起一支覆盖市、县、乡镇的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
陈昌隆说,我们要求工资集体协商做到“5个必须”:职工协商代表必须民主推选,协商过程必须符合程序,合同条款必须符合法律法规,文本必须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审批,内容必须向全体职工公开。
企业单独的工资集体协商,效率有限,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是整体提升职工工资的有效途径,福建各地工会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厦门市总工会副主席陈永红告诉记者,厦门市政府2009年出台培育平板显示、航空工业等13条百亿产值产业链(群)方案,厦门市总工会今年着力组建相应的13个百亿产值产业链(群)联合工会,整合上下游企业工会,统一进行工资集体协商,在更大范围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福建省总工会介绍,为解决企业拖欠职工工资问题,福建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已全部建立欠薪应急保障金,企业欠薪导致职工临时生活困难时,政府将启动应急保障金垫付职工临时生活费、工资等,确保职工工资足额支付。
督促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社会责任
今年7月3日,黄金生产企业紫金矿业位于福建上杭县的紫金山铜矿湿法厂发生污水渗漏事故,9100立方米废水外渗引发福建汀江流域污染,造成沿江上杭、永定流域鱼类大面积死亡和水质污染。
赵志伟说:“这起事故给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敲响了警钟,企业与环境和谐发展事关企业生存、发展。”在和谐企业创建活动中,福建明确提出企业应当切实履行环境责任,不能以牺牲环境换取发展。
泉州市今年1月出台的和谐企业考评办法中对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提出7项要求,包括企业应当组建环保组织、明确年度环保目标;企业废水、废气、噪声及固体废物应当规范处理;提供预防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增加技改投入、节能降耗、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改善员工生产条件等。
福建燕京惠泉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十佳啤酒企业之一,2009年,该公司在金融危机环境下实现逆势增长,企业全年利润比2008年增长35%,全年综合能源消费量为22202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7.13%。
公司总经理程汉川说:“环保事关企业长远发展,实践证明,依法履行环保责任、注重节能降耗减排、优化生产环境取得的是企业与自然,企业与员工的多赢局面。”
和谐企业社会关系和谐要看员工“满意度”。漳州市南靖县对和谐企业考评设置了“满意度”指标,测评标准包括企业对员工的尊重与信任、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满意程度等22条。
从福建创建和谐企业实践来看,企业社会关系和谐旨在树立企业良好社会形象,增强员工的凝聚力、认同感。衡量企业社会关系和谐的标准包括公平有序竞争,遵守社会公德,热心公益、慈善事业,为员工提供教育、培训机会,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为职工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等。
形成企业“争先创和谐”良好氛围
今年年初,福州将“和谐企业创建指数”列入全市年度县(市)区绩效管理考核指标。和谐企业创建指数由“创建和谐企业比例”计算而成,这一比例是指年末达到和谐企业标准的企业单位数与预期和谐企业创建目标单位数的比例。
今年4月28日,泉州市委、市政府对全市90家企业授予“和谐企业”荣誉称号,“和谐企业”称号将作为银行、劳动、工商、税务、环保等部门对企业进行资质评定及各种评审的重要参考,享受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依法规定的税收、资金信用、规划用地、能源利用等扶持企业发展方面的优惠和奖励政策。
据福建省总工会介绍,全省各市、县(区)成立和谐企业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在党委、政府领导下,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创建。为激发企业争创“和谐”的积极性,福建各地出台政策,在资金信贷、能源利用、规划用地等对于创建“和谐企业”的先进典型方面享受优惠政策。
赵志伟说,“和谐”是企业“金字招牌”,通过创建活动,推动企业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节能环保水平、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坚持以职工为本,真正做到发展为了职工,发展依靠职工,发展成果由职工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