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9月17日电(云中)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建盟30年来,在各级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以及全盟各族人民和林业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构筑起我国西部北疆生态防线。
据阿拉善盟林业治沙局介绍,在过去的30年中,全盟共完成林业生产任务713万亩,其中飞播350万亩、封育290万亩、人工造林73万亩;全盟2320万亩公益林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恢复;每年有近10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累计植树1230万株。与此同时,阿拉善创造了贺兰山、额济纳胡杨林两大林区连续60年无重大森林草原火灾的优异成绩。
特别是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林业6大重点工程中有4大工程在阿拉善展开,阿拉善的林业建设因此从点状建设进入到点、线、面全面建设的快速发展阶段。
在“点”的建设上,以全盟重点城镇为主,大力实施“围城”工程和“身边增绿”工程,林业系统每年投资1000万元以上进行城镇绿化,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截至目前,全盟重点城镇外围防护林建设已完成80%。在“线”的建设上,不断推进“锁边”工程,通过飞播、封育、人工造林,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锁沙、阻沙带已具雏形,每年治理沙漠规模达100万亩。在“面”的建设上,依靠封育工程、公益林项目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使得以梭梭林为主的荒漠植被得到了全面保护,阿拉善盟林业系统已建成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全盟保护区面积达到近4000万亩。
建立于1980年的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最西部,国土面积达27万平方公里,属于干旱荒漠地区。这里沙漠戈壁多,植被极为稀少,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横贯全境。由于过度垦荒和草场退化,20世纪九十年代起,阿拉善成为我国沙尘暴的主要策源地。
阿拉善盟委、行署始终把生态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先后提出了以“适度收缩、相对集中”为核心的“转移发展战略”,并确立了“保护就是最大的建设”“人退带动沙退”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退牧还林还草政策。
如今,与建盟初期相比,阿拉善盟的森林覆盖率已由不足2.95%提高到5.04%;每年的土地沙化速度已由1000平方公里下降到350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