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巴基斯坦塞赫万9月23日电(新华社记者王经国 解放军报记者宣琦)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疗救援队针对巴基斯坦塞赫万地区受灾群众患病情况,实施科学化医疗救治,为患者开通绿色通道,提高为巴洪水灾区群众救治的效果和效率。当地时间23日上午,医疗救援队就救治了100余名患者。
医疗救援队队长、济南军区总医院医务部主任王宝成说,这些患者大多是当地灾民救治点转诊来的,根据目前接诊情况,患者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年龄小,最小的患者是出生仅20天的婴儿;二是病情重,许多患者特别是小孩出现高烧、严重脱水的现象,危及生命。
为了及时救治这些危重患者,医疗救援队采取了非常规处置。他们打破在平时先检查后治疗的程序,开通绿色通道,边抢救、边治疗、边检查。王宝成解释说,这种做法使医疗救援队可以根据患者就诊时的生命体征直接进入治疗状态,进行最快的救治。“我们宗旨就是首先要保住患者的生命!”
仅有10个月大的拉什德在这次洪灾中不幸患病,已连续发烧5天。由于在灾民安置点治疗效果不好,怀有身孕的母亲抱着他走了5天,最后于22日下午被直升机紧急运送到中国医疗救援队。
孩子就诊时已处于休克状态,手脚冰凉,血压低、神智不清、生理指标严重紊乱,身体严重脱水,体重下降三分之一,只有3公斤。“连血压都测不出来。”医疗救援队员、儿科专家曹艳华说,如果不及时进行救治,孩子很容易发生生命危险。但是按常规来进行救治,就会贻误抢救时机。
医疗救援队迅速开通绿色通道,采取紧急治疗措施,直接将患儿带到重症监护室:补液、吸氧、心电监护,随后进行退热处理。两个小时后,患儿病情有了明显好转,四肢逐渐转暖,体温下降,并开始排尿,生命体征逐渐平稳。
针对非急危重患者,救援队同样进行了科学化诊治。他们将接诊前置,由登记护士、有丰富临床经验并懂英语的全科医生和一名翻译共同组成分诊处,首先将患者的病情了解清楚,直接在病历卡写明。门诊医生不需要翻译人员再次翻译就可以根据病历卡迅速了解病情,直接进行诊治。随后开出两张处方,一张由护士拿着直接到药房取药,另一张则交给分诊处医生,由他们向患者说明服药注意事项。
“这样可以省去由于语言障碍而耽误的时间,并简化看病流程,提高救治效率和效果。”王宝成说:“科学化设置,使我们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最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