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我国南极内陆昆仑站建设向“越冬站”稳步推进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09月27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上海9月27日电(记者 张建松)作为人类迄今在南极地区建立的海拔最高的科考站,我国南极内陆昆仑站的建设正从目前的“度夏站”向今后的“越冬站”稳步推进。

    据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昆仑站首任站长李院生在此间召开的“2010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上介绍,昆仑站所在的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海拔4000多米、冰厚3000多米,年均气温零下58.7摄氏度。即使在夏季,气温也在零下35摄氏度至零下45摄氏度,冬季测得的最低气温达到零下82.3摄氏度,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非常不适合人类居住。因此,昆仑站目前还是一个“度夏站”,我国南极考察队员每年夏季到昆仑站进行科学考察。

    经过我国第25次、26次南极考察队员的建设,昆仑站的站区建筑、基础设施及其周边布设的科学观测系统等,现在均已初具规模。站区一期工程236平方米的建筑自从2009年1月落成以来,经过近两年极端恶劣环境的考验,整体情况良好,未见基础不均匀下沉和水平位移,建筑钢结构连接处也未见裂纹。

    为今后在冰穹A地区钻取极具科学研究价值的深冰芯,我国考察队员已在昆仑站开辟了一个长40米、地下深3米、宽5米的深冰芯钻探场地。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修建了一个4000米长、50米宽的昆仑机场,在中山站到昆仑站之间修建了一个600米长、50米宽的中继机场,同时在站区储备了60吨航煤油以及约80吨的建材、器材和生活物资。

    目前,布设在昆仑站周边的科学观测系统主要有:冰穹A冰盖运动观测网、天文学观测系统、地球物理学观测系统、自动气象站等。其中,冰穹A冰盖运动观测网长200公里、宽30公里,由我国第24次南极考察队员布设;天文学观测系统包括南极内陆自动天文观测站、小望远镜阵、亚毫米波太赫兹望远镜等仪器设备;地球物理学观测系统设备包括多个磁力计、天然地震台站,目前均已获得连续2年的观测数据。

    李院生表示,我国昆仑站的建设目标是成为一个“越冬站”,使我国南极考察队员能以昆仑站为依托,在高寒缺氧、极端恶劣的南极内陆冰盖最高区域,常年开展冰川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空间物理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

    为此,我国今后将大力加强昆仑站自身保障条件建设,在站区的生活设施、通讯、发电、供暖、氧气应急供应、医疗保障等条件能保证人类生存时,方才考虑派遣队员越冬。同时,我国还计划组建一支内陆车队和飞机应急救援体系,在中山站建立车队和飞机的伺服保障系统,保证昆仑站的日常补给,以及越冬人员在极夜紧急撤离时具备各种生命保障条件。

 
 
 相关链接
· 我国南极陨石收集量达到11400块 位居世界第三
· 我国成功绘制世界首张1:10万全南极洲土地覆盖图
· 我计划在南极建第4个科考站|将新建一科考破冰船
· 我国计划2015年至2025年在南极建立第4个科考站
· 6月8日:中国加入南极条约组织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