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是我们的兄弟
——第二批中国国际救援队赴巴灾民安置点巡诊见闻
新华社巴基斯坦特达9月27日电(记者刘奕湛 姚洪华)“带好药品器材,准备出发!”当地时间27日上午9时,由赴巴基斯坦中国国际救援队专家组成的医疗组准备就绪,前往距“中国流动医院”近3公里的特达地区马克里镇灾民安置点进行巡诊。
中国国际救援队领队尹光辉说:“洪灾后的特达地区气温高、卫生环境复杂、各类疾病多,为了保证更多的病人能得到及时救治,仅靠‘中国流动医院’显然还不够。”
首席医疗官、武警总医院副院长梁立武介绍说,这次巡诊救援队不仅携带了大包小包的药品器械,还带上了“风油精”、“清凉油”等常用的中药制品。
梁立武说:“救援队将采取开设卫生知识‘小课堂’、巡诊送医和学术交流等方式,强化大家的预防意识,尽可能地防止疫情的扩散和蔓延。”
到达马克里镇灾民安置点后,记者看到,救援队专门准备了“如何预防洪灾后的常见疾病”挂图。尹光辉说:“除今天我们带来的一些药品外,下一步救援队将为设在这里的巴基斯坦海军流动医院提供更多的必备药品和消毒药水,在医疗方面尽可能地帮助受灾的人。”
“近来,在我们接诊的患者中,像骨质疏松、自发性骨折、腹股沟斜疝、糖尿病、高血压等常见病的患者已占到接诊总人数的60%。这说明患者群体已经从灾后疾病患者向常见病患者转变。”梁立武说。
他说,医疗队在诊治过程中,对痢疾、湿疹等各类疾病通过X光、B超、细菌培养、血清学鉴定等方式进行分析和鉴定,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数据。今天,救援队将就这些情况和安置点的海军医护人员进行交流,为他们更好地应对疾病提供帮助。
“中国医生是我们的兄弟,欢迎你们来这里就医疗状况进行指导,我们非常需要你们的帮助!”特达地区灾民安置点最高行政长官法索说。
在安置点,记者看到饮水净化器、卫生防疫设施、小卖部、公共电视区等一应俱全,整个帐篷区错落有致,秩序井然。
据了解,这里是特达地区最大的灾民安置点之一,共居住着1000多个家庭、近万名灾民,虽然在卫生防疫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每天还是不断出现大量的患者。
“我要做志愿者,到‘中国流动医院’和你们一起救病人,让我干什么都行!”在安置点里,18岁的卡西亚跑过来追着武警总医院内科组组长唐红卫博士不放。
卡西亚前几天刚刚在流动医院接受过治疗,被中国医护人员的认真和无私所感动,非要跟着过去做救援队的志愿者。
据救援队医疗主管、武警总医院医生张开介绍,第二批中国国际救援队自9月14日进驻巴基斯坦灾区以来,先后救治患者近万人次,其中危重病人30多位;开展医疗卫生知识讲座近10次;通过细菌培养、血清学鉴定等方式确诊痢疾病例8例,为世界卫生组织在该地区开展疫情监控和预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离开灾民安置点前,医疗队把所带的抗菌素、呼吸道和皮肤病药品以及灭蝇剂、净化水药品等三箱药品捐给了安置点的医疗机构。得知中国医生即将离开,住在这里的群众纷纷前来送行,向救援队的队员们挥手道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