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5日电(田兆运、宗兆盾)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朱民才5日告诉记者,由于首次中途轨道修正满足入轨精度要求,嫦娥二号卫星原计划需进行的中途轨道修正再次取消,预计将于6日进入预定环月轨道。
据朱民才介绍,在10月2日实施的首次中途轨道修正中,北京中心对姿控扰动建立了精确的补偿模型,通过认真计算、反复复核,对卫星成功实施了首次轨道中途修正。从对修正后的轨道测量计算结果分析来看,控制非常精准,满足卫星到达近月制动点的精度要求,所以,原计划于此后进行的2次中途修正不再进行。这标志着我国航天轨道测定及控制技术达到精确水平。接连取消中途轨道修正,将为嫦娥二号卫星节约部分燃料,为卫星在环月轨道开展绕月探测工作提供更多动力支持。
嫦娥二号卫星于10月1日晚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先后开展了太阳翼监视相机拍图试验、X频段测控试验、紫外导航试验、太阳风离子探测器等各项科学试验。
截至5日11时,嫦娥二号卫星已在太空中飞行了88小时,距地面高度约34.5万公里。6日上午,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将对卫星进行第一次近月制动,使卫星进入运行周期为12小时的环月椭圆轨道。

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 中国探月工程二期揭幕

10月1日18时59分57秒,搭载着嫦娥二号卫星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新华社四川西昌10月1日电(记者白瑞雪、李清华、王玉山)随着嫦娥二号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中国探月工程二期揭开序幕。
作为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嫦娥二号的主要任务是为嫦娥三号实现月面软着陆开展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继续进行月球科学的探测和研究。
把这一“探路先锋”送入太空的是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这是这种推力更大的新型火箭第一次用于探月发射,也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131次飞行。
在零星细雨中起飞约25分钟后,火箭把卫星送入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这标志着我国成功突破直接地月转移轨道发射技术。
这一技术的突破,为嫦娥二号铺就了一条“快速路”,奔月时间比嫦娥一号减少7天。
嫦娥二号卫星采取三方面保护措施应对太空高温

在遥远的太空,由于没有大气层的保护,卫星在阳光照射下表面温度非常高。那么,卫星是如何应对这种太空高温环境的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关专家说,和200公里轨道相比,100公里轨道上的热流增加了20%~30%。嫦娥二号卫星的100公里轨道“工作环境”将面临100℃左右的高温。为了应对这种高温环境,技术人员采取了多个方面的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