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10月6日电(唐振宇、李清华)10月6日8时49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实践六号”04组两颗空间环境探测卫星送入太空。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火箭飞行约11分钟后,“实践六号”04组A星与火箭分离;继续飞行约1分钟后,B星与火箭分离。两颗卫星均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实践六号”04组A星和B星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和航天东方红卫星公司研制生产,卫星上的空间环境探测系统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为主研制。两颗卫星设计寿命均为2年以上,主要进行空间环境探测、空间辐射环境及其效应探测、空间物理环境参数探测,以及其他相关的空间科学试验。
发射卫星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生产。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32次飞行。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运用数字地球技术提高航天发射质量
新华社太原10月6日电(马杰、尚春雅)10月6日,记者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实践六号”卫星发射现场获悉,由于运用了数字地球技术,卫星发射的准备周期从原来的20天缩短到了13天,发射数据处理与报告速度也由过去的2个多小时减少至1小时以内。
“效率的提高得益于构建的‘数字地球’数据高速处理平台。”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徐宏亮介绍:“中心已把数字地球技术成功应用于设施设备管理、发射场建设规划以及试验任务仿真分析、实时任务指挥显示、试验结果分析评价等领域。”
徐主任介绍说,数字地球技术是一种可嵌入海量的地理数据,能够多种方式动态显示地球信息并进行信息管理和应用的平台,是以地理空间数据为依托、以网络为平台、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的综合信息应用系统。
在“数字地球技术在航天发射任务中的应用”演示现场,记者看到,科研人员把飞行器的理论弹道、天气情况、地面测控站点的地理坐标等关键数据输入电脑后,经过简单的动画演示设置,电脑便自动生成了一段航天器的发射与飞行仿真动画。
在这段动画里,除了飞行器是模拟图像之外,飞行器所经过的天空、大地都是分辨率较高的三维图像。如果点击放大背景地图,飞行器与大地以及测控设备的空间位置、坐标关系一目了然;屏幕下方实时显示着各测量站点的协作关系、接力时机、测量距离等;屏幕右侧则不断给出火箭飞行的关键数据。这个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某部高级工程师侯金宝介绍:“数字地球技术在航天发射中的应用,将飞行器、设施设备信息与发射场地理信息有机融合,形成了航天发射模拟训练的数字化环境,为数字化航天发射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个项目于2008年立项,由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三家联手攻关。在近两年的探索研究中,科研人员成功引用了地球科学、信息科学和空间科学等多项关键前沿技术。今年年初,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又在共同开发的基础上,以应用需求为牵引,对相关技术进行了局部细化,使其实用性、可靠性显著增强。这一成果今年以来已经过3次实践检验,相关专家对成果质量给予高度肯定,认为“带动和牵引了我国航天发射与测控信息一体化跨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