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10月6日电(记者江国成、李靖、刘劼)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6日说,去年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为积极推进气候变化谈判进程,根据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要求,今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不但增加了190多个缔约方谈判的次数,还多次安排小范围的磋商。
解振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去年年底举行的哥本哈根会议最后达成了一个没有法律效力的协议。这是一个政治协议,是各方达成的一个政治共识。“但是据我们了解,有几十个国家对哥本哈根协议是不赞成的”。有些人不是很满意,认为这个过程不是公开透明,也没有体现广泛参与、协商一致的原则。
他说,哥本哈根协议之后现在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要吸取哥本哈根会议的教训,遵循公开透明、广泛参与、协商一致的原则,发挥缔约国的作用,通过大家的努力,达成大家都能接受的,有法律约束力的一个协议;另外一种意见是认为190多个缔约方坐在一起谈判,不容易达成一致结果,不如搞小范围磋商,形成一种共识或意见。对此,广大发展中国家不赞成。
据解振华介绍,哥本哈根会议结束之后,中国政府致信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丹麦首相,解释中方立场,提出要吸取哥本哈根会议的教训,要遵循公开透明、广泛参与、协商一致的原则,加大谈判的力度。因此,今年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将举行5次缔约方谈判大会。
他说,为解决发达国家提出的小范围磋商,提高谈判效率的问题,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主张每一次缔约方谈判前再召开部分国家部长级磋商会,就缔约方谈判会议上的分歧交换意见,取得共识,进而推动整个气候变化谈判进程。这些谈判与磋商方式“既体现原则,又提高了效率”。
今年缔约方谈判已经在德国、美国、墨西哥举办3次。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天津会议实际上是哥本哈根会议之后按照双轨制举行的第4次谈判,也是今年年底墨西哥坎昆会议之前的最后一次谈判会。
解振华说,中国承办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天津会议表明中国在联合国气候谈判中发挥积极的和建设性的作用。但“我们只是这次会议的承办,做好后勤服务,没有要在这次会议上发挥领导作用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