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党群齐心重建家园--吉林省灾后重建工作速写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10月10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长春10月10日电(记者 齐海山)那场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灾过去两个多月了,尽管吉林省一些灾区还是满目疮痍,但一栋栋新居给灾区群众带来了希望。

    “确保入冬前受灾群众都能有房住,确保入冬前农村倒塌房屋完成重建、损毁房屋完成修复。”吉林省委、省政府这句承诺更让受灾群众心里踏实了许多。就是这个承诺,在洪水毁坏家园后的一两月时间里,新村建成、乔迁新居的鞭炮声热热闹闹地响起来。

    “洪水无情人间有爱,党群齐心重建家园”——红红的对联贴在了新居门口,笑脸冲破的灾难的阴霾,有了家就有了一切,也就有了希望。

    栋栋新居拔地起 确保群众住暖房

    在吉林省临江市四道沟镇长川新村建筑工地上,数十人的施工队伍正在紧张施工中,部分新居已经封顶,预计10月末全部完工,提供给受灾群众入住。镇党委书记谭胜军介绍说:“长川新村占地120多亩,目前两个施工队伍昼夜施工,确保受灾群众能够在入冬前住上暖房子。新村能安置受灾群众200户,结合城乡住宅特点,室内卫生间、床、火炕、自来水一应俱全,受灾群众搬进来就能生活。”

    临江市委书记王树平说,该市受灾人口共8.2万人,倒塌居民房屋2586户,住宅损坏5215户。“临江市对水毁严重、户数较多的村屯实行整体异地重建,对损毁相对较少的村屯,通过新建、购买住房等多种方式予以解决,目前已有8个新村正在紧张施工中。”他说。

    临江市的四道河子新村也正在打地基和平整土地,白马浪新村已经建设完工,受灾群众姜双林已经搬进了新居。姜双林告诉记者,他们家原先是土坯房,在这次洪涝灾害中已经被冲毁,党和政府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建起了能安置36户受灾群众的新居,把自己的哑妻高兴得手舞足蹈。“新房的面积是52平方米,一厅两卧,还有卫生间和厨房。过去不敢想象我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新房。我以后准备在鸭绿江多打点鱼,尽快把家具置办齐了,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姜双林说。

    在今年的洪涝灾害中,吉林省桦甸市人员伤亡较重,受灾群众安置也比较困难。记者在红石砬子镇色洛河村正赶上7位农户搬新居,色洛河村受到山洪袭击,18户居民房屋被冲毁,多数需要异地重建,当地政府在紧张的抗洪工作中,及早谋划,在8月15日全面开工建设,早早地完成了新居重建工作,红顶白墙的新房在受损严重的村子里显得非常扎眼。

    受灾群众郝春荣的新居门前贴着鲜红的对联,上联写着“洪水无情人间有爱”,下联是“党群齐心重建家园”,横批是“喜迁新居”。郝春荣告诉记者,她家在国家补助的情况下,自家又拿了几万元,住进了84平方米的新居。郝春荣说:“这次受灾较重,三四万斤的玉米都被洪水冲没了,还有牛棚、仓房、1亩多地的园子都没有了。要不是党和政府的政策好,自己家多少年都翻不过身来。”

    桦甸市委书记李洪信介绍说,目前桦甸市水毁平房重建已经全面开工,已经竣工158户,其中22户居民已经搬进新居。4座楼房建设从9月8日开始陆续封顶,目前已经全部转入装饰工程,损坏房屋维修竣工3766户,占总户数的70%以上。交通、水利工程、饮水工程、公益设施、学校及卫生院等维修工作都已经全面开展,部分工程已经全部完工。

    凝心聚力为民生 党员干部担重责

    洪水渐退之时,吉林省委、省政府的灾后重建规划就已经出台,并且把保民生、住暖房的要求作为一项重要的“硬指标”,要求各地党委政府确保完成。各地基层党员干部继续发扬伟大的抗洪精神,以饱满的工作斗志投入灾后重建的工作中。

    通化县光华镇党委书记董贤贵三天两头就往施工现场跑,在受灾较重的长青村,他向记者介绍说:“为了让倒房户早日住上新房子,县里实施了包保、援建责任制,县长包保长青村,县林业局负责村里全部的援建任务。”

    吉林市政府则出台了20项有关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实施方案。从城乡基础设施抢修到受灾群众房屋修建;从农业生产恢复到复垦复耕;从统筹推进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到安置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就业、社会保障……这20个方案几乎涵盖了灾后恢复重建和社会发展的全部任务。吉林市组织开展了万名市直机关干部“一对一”包保重灾户活动,各级党组织、各部门采取得力举措解决灾区群众面临的难题,加快灾后恢复重建进程。

    桦甸市色洛河村党支部书记郝金良带着记者走访了几户搬进新居的村民,并告诉记者全村受灾群众所有的吃穿都是上级政府拨下来的救灾物资,或者是好心人捐助的物资。刚刚搬进新居的受灾群众裴丹说:“洪水来的时候,只是人跑出来了,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没有了,现在所有的铺盖都是好心人给的。有了家,也就是有了信心。”

    在吉林省各个灾后重建施工现场,除了施工的工人,更多的是乡村各级党员干部,他们一方面监督工程质量和进度,更主要的是现场解决施工过程遇到的问题,以及当地受灾群众的新需求。临江市苇沙河镇党委书记徐兆和每天都要到几个施工现场去看一看,“工期紧张,受灾群众要是冬天住不上暖房子,咱们这干部还当个啥劲儿,所以说到现场来一方面督促一下进度,另一方面人家受灾群众也能少跑道,在这里就能反映困难,一举两得,咱们党员干部累点没关系。”徐兆和说。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柳青说,灾区房屋恢复重建工作,以居民自建为主,补贴迁移、统筹统建、集中供养等其他方式为辅,在充分尊重受灾群众意愿的前提下,由居民自主选择具体安置方式。吉林省此次水毁住房重建补贴标准为国家和省每户补助2万元,修缮住房补贴标准为每户3000元。国家和省补助不足部分,由市(州)、县(市)政府根据本地建房标准和造价确定的房屋总价,通过财政安排、社会捐助、企业赞助、个人自筹和银行贷款等方式筹措。

    建新居暖民心 送岗位解民忧

    10月5日,桦甸市横道河子乡活龙村村民张万康、李凡菊等34人全部回到村里,他们在黑龙江省宁安市帮助秋收半个月,每人收获近2000元,高兴地回到家乡,收获自家的粮食。洪灾发生后,桦甸市政府一边组织救灾,一边启动“就业援助”计划,市就业局所有工作人员分赴受灾乡镇、村屯,进行就业意愿摸底调查,然后根据受灾群众的就业愿望,收集域内外用工岗位信息,共收集各种就业岗位14000多个,免费培训受灾群众980多人次。

    到9月末统计,桦甸市通过就业援助工程,水灾后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域外1012人,就地就近转移5014人,其中灾后重建吸纳劳动力2469人。全市月劳务收入达到916万元。二道甸子镇党委副书记刘忠国说:“通过就业援助,树立了受灾群众自强的信心,增强了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勇气。”

    九台市就业服务局在莽卡乡受灾最严重的塔库村举办了“情系灾区——送岗到村专场招聘会和职业技能培训”活动,为灾区群众搭建起用工和技能培训的平台。此次招聘会共有20余家企业的近千个岗位供塔库村农民选择。用人单位给出的月薪都在1000元以上,一些技术类岗位还专门为农民提供岗前培训。村民王月娟说:“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灾区农民的关心,把岗位直接送到我们家门口!早点找活干,也能尽快把受灾的损失补回来。”

    洪水无情,人间有爱。洪水虽然冲垮了家园,但一个更加美好的蓝图正在向灾区群众展开……

 
 
 相关链接
· 吉林粮企改制全完成 政府对粮食调控进一步强化
· 吉林保障性住房开工建设26万套 开工率达100.7%
· 冷空气影响中东部 吉林辽宁海南等地有较强降水
· 粮食局局长聂振邦到吉林调研 了解秋粮产销情况
· 吉林近14万农民得享6000余万新农保基础养老金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