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我国工业红霉素生产技术取得突破产业化前景可观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10月15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上海10月15日电(罗争光 黄辛)以化学理念促进工业红霉素生产的技术在我国取得重要突破。记者14日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了解到,该所一个合作项目对红霉素工业用生产菌种成功进行遗传改造,使其质量和产量得以明显提升,产业化前景可观。

    这一题为“红霉素发酵工业用菌种改造和过程优化控制技术”的国家“863”项目,由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刘文博士领衔的课题组和华东理工大学张嗣良教授等合作开展。

    刘文介绍说,在人类与致病微生物的斗争历史上,以抗生素为代表的微生物药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许多抗生素具有十分复杂的化学结构,采用化学方法大量合成条件苛刻,在制药工业中实际应用价值有限,而通过微生物发酵则是获取药用抗生素原料的主要途径。但是,我国作为世界上原料抗生素的主要生产大国,发酵单位偏低、产品质量偏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抗生素药物等一系列因素,严重制约了这一产业的发展。

    事实上,自红霉素作为一种广谱抗生素药物进入临床以来,以提高其产生菌种发酵单位为目的的遗传育种工作一直未曾停止。

    从2007年开始,刘文带领课题组对我国抗生素原料药产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以组分优化为切入点,采用遗传操作来控制体内合成的化学反应,从而改善产品质量和产量。基于红霉素各组分结构的差异和相互转化的化学本质,他们运用组合生物合成技术的方法和原理,对红霉素工业用高产菌株进行了针对性的遗传改良,结果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基本消除主要的副产物),还使其产量提高了25%左右。

    目前,这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关重组菌株在华东理工大学的协助下完成了中试,并已在湖北一家制药公司进行了放大和试生产。据厂方估计,相关生产技术若能得以推广使用,每年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将达10亿元以上,潜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相关链接
· 食品药品监管局:“长寿因子口服液”等未获批准
· 专家解读耐药细菌 卫生部采取4项措施应对NDM-1
· 11种药械及保健食品因发布严重违法广告被曝光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