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十一五”期间中国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推进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10月21日   来源:新华社

 

    两个孩子在黑龙江省绥化市东富乡东升村的玉米堆上玩耍(2008年9月30日摄)。“十一五”以来,全国粮食连年增产,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来自于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显著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加。农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绩,为我国成功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华社发

    新华社北京10月21日电(记者 董峻、张辛欣)“水渠通了,这心气也就舒畅了。”这是记者日前在河南许昌市后孙汪村采访时,村民张铁根说的一句话。

    后孙汪村地势低洼,涝渍是这里农作物生长最大的问题。近几年,这个情况有了转变:通过田间设施改造等措施排涝,后孙汪村成了远近闻名的高产村。

    “老百姓现在种地是越种越有劲!”老张兴奋地说。

    后孙汪村是近五年来我国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个缩影。“十一五”以来,中央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框架体系,加大“三农”投入力度,我国农业克服严重自然灾害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

    “米袋子”充不充实,是农业需要解决的一个最大问题。五年间,全国粮食连年增产,在2007年就提前达到了“十一五”制订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一万亿斤的目标,中国人成功地依靠自己的力量有效解决了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

 

    飞机在黑龙江垦区七星农场的稻田上空作业(2009年9月22日摄)。虽然遇到春旱、低温多雨、再次发生旱情等不利气象条件,但在采用大机械深松整地、飞机航化作业等一系列先进的农业生产措施后,2009年黑龙江垦区再次获得粮食作物丰收。新华社发

    “十一五”期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粮食和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粮食生产实现连续6年增产。而2007年以来,连续3年全国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更是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迈上了万亿斤新台阶,粮食安全比以往更有保障。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农业连年丰收,为保证食品供应、稳定物价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城乡百姓的“菜篮子”,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盛。2009年,全国肉类总产量7642万吨,水产品总产量5116万吨,蔬菜总产量61824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10.1%、11.7%和9.5%,满足了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来自于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显著改善。2009年,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农机总动力、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8.89亿亩、8.75亿千瓦、49.1%。同时,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越来越大,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大发展,也使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五年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先后跨越了4000元、5000元大关,2009年达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8.3%,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增长时期之一。

    这一串串闪光的数字令人骄傲。“十一五”以来,农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绩,为我国成功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此巨大的成就,人们不禁要问,基本经验有哪些?基层干部们总结出来的一句话最精确到位——“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高科技”。而“政策好”这一点,更是新中国从“以农补工”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历史性写照。

 

    在河南省镇平县杨营镇的一块麦田里,几十台联合收割机正在收打小麦(2008年5月25日摄)。2009年,河南省的粮食总产量达到1078亿斤,比上年增产5亿斤,实现了连续6年增产,连续4年超“千亿”,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一。新华社发

    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等几个渠道对“三农”的投入都要高于上年,这被人们称为“三个高于”。

    随后几年中,从“三个高于”到“三个继续高于”,再到“三个明显高于”、“三个大幅度增加”和“确保三个优先”,不同的提法,包含一个共同的目的,这就是逐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强化“三农”这个全局发展的基础,补上“三农”这个协调发展的“短板”。2009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达7161.4亿元,比上年增长20.2%,“三农”投入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越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越要夯实农业基础。五年来,从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到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从加快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到严格保护耕地,从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到坚持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一系列的好政策有效保护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对我国实现粮食连续增产、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耕地、水和劳动力等资源越来越紧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加上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前,中央持续高度重视农业,稳定农业生产不放松。在近年安排的中央扩大内需投资中,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农村的倾斜力度,安排农村沼气、优粮工程、标准粮田等农业投资400多亿元。农业农村经济战胜重重困难,成为国民经济运行的显著亮点。

    最让广大农民津津乐道的,是“四补贴”政策。“十一五”期间,除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外,农民还得到了农资综合直补。加上国家稳步提高稻谷、小麦的最低收购价,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市场预期稳定了,种粮收益增加了。2009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四项达1230.8亿元,增长19.4%。

 

    在北京市设施农业领域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植物工厂——京鹏植物工厂,工作人员在人工光植物生产车间巡视(2010年8月19日摄)。该植物工厂利用精确环境控制技术和自动化高新技术,可以使蔬菜、花卉等种苗培育实现全过程工厂化生产,同时提高农业现代化育苗水平以及农作物品质与产量。新华社发

    农业科学抗灾的成效也非常显著。“十一五”期间,极端异常天气多发重发,低温雨雪冰冻,大范围持续干旱,持续低温天气,险象环生。应对突出的自然灾害,技术更加有效,机制更加健全,已成为促进粮食和农业稳定发展的宝贵经验。

 
 
 相关链接
· 辉煌十一五:为了碧水蓝天——生态环保五年间
· “十一五”期间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 图表:“十一五”期间我国住房保障驶向“快车道”
· 北京市“十一五”期间人均绿地面积增至15平方米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