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50万沿淮居民迁建安置彰显"人水和谐"治水新理念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10月22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合肥10月22日电(记者 姚润丰、蔡敏、詹婷婷)土生土长在淮河岸边的普通农民汪泽中,四十多岁后第一次不用再为夏季的洪水担忧了。

    这位生活在安徽省六安市罗集乡华城村的中年农民,两年前带领一家人从行蓄洪区搬迁出来,在镇上住上了自己的小楼。

    回想起2003年那场大水,在淮河流域城东湖蓄洪区生活了四十多年的汪泽中仍然久久不能忘怀。那一年因为行蓄洪区启用,华城村一片汪洋,他家的两间土坯房泡在水里,好不容易积累的一点家产又一次全没了。而这种家产尽失,甚至生命也受到威胁的伤痛,祖祖辈辈生活在淮河岸边的汪家经历了又何止一次、两次……

    所幸的是,2003年大水之后,国家给他和乡亲们每户补助了15000元,并在地势较高的镇上无偿划拨土地帮他建了新房。“住进新房后,心里踏实了,现在我租种了附近100多亩地,每年收入都在4万元以上。”

    事实上,华城村的移民迁建只是整个淮河流域移民搬迁工程的一部分。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近日发布的新中国治淮60周年总结中介绍,2003年、2007年淮河大水后,国家对淮河干流行蓄洪区和滩区实施了“退人不退耕”式的居民迁建工程,累计安置49万余人。

    水利专家指出,淮河居民迁建安置工作是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一项壮举,它使越来越多的百姓从洪水威胁中转移出来,过上安定的生活。

    流经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全长1000公里的淮河,本是一条通畅的河流。“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曾是千百年来淮河儿女美好生活的生动写照。但是,历史上黄河多次溃决夺淮,使淮河丧失了入海口,这条河流也就变得泛滥成灾。

    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开创了新中国治理淮河的新纪元,淮河也成为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60年来,中国在这条桀骜不驯的河流上展开了一场持久的综合治理工程。而规模空前的迁建运动背后,中国人的治淮思路也发生了转变,从祖祖辈辈与洪水斗争的“人定胜天”转向人开始“主动退让”。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水争地”矛盾突出,人占水道则被认为是淮河洪水易于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枯水时,两岸农民就在露出水面的洼地、河道或是河滩地上耕种居住,并搭起小土堤围护,导致淮河河道日益变窄,水流不畅。

    “久而久之,一些被侵占的水域、河滩地就形成了现在的行蓄洪区,每当淮河干流遭遇特大洪水时承担分洪任务,缓解淮北大堤堤防压力。”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汪斌说。

    他指出:“行蓄洪区内还居住着大量人口,每应用一次,就得转移一次,既加重了启用成本,也增添了不安全因素。”

    随着科学治水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淮河治理工作从最初的以“严防死守”为标准,转变为将“人民生命安全、人与自然和谐”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本,还道于水,逐渐成为重要指导思想。

    淮委主任钱敏表示,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为新的治淮思路奠定了基础。近年来的淮河治理工作中,行蓄洪区改造建设工程被放在重点位置,水利部门陆续对现有行蓄洪区逐一研究,因地制宜,确定不同的改建方案,实现人水和谐。

    对于标准很低、应用频繁的行洪区,民众将逐步迁出,给洪水留出空间,或是开凿分洪道“让路于水”;对明显盘占河道的行蓄洪区则彻底废弃,恢复河道;提高城市附近需要使用的行蓄洪区的一般堤防标准,使其不再因启用而转移人口。

    “今后行蓄洪时,蒙洼等7个行蓄洪区无需临时转移群众。”安徽省水利厅厅长纪冰说。

    与此同时,治淮专家还在不断完善科技预测、调度等非工程手段,并适时、适地修建水库,不断探索如何把夏季淮河泛滥时的洪水“留下”,弥补冬春季节沿岸的干旱,实现“洪水资源化”,化水害成水利,造福于民。

透过三次大洪水数字看治淮工程减灾效益

    新华社合肥10月22日电(记者姚润丰、蔡敏、詹婷婷)新中国治淮60周年之际,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近日连续发布治淮大事记、治淮重点工程建设情况等一系列总结,其中详细披露了1991年、2003年、2007年三次大洪水灾情,客观展示了治淮重点工程减灾效益,引起广泛关注。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淮河共发生三次流域性特大洪水,水情不相上下,但受灾情况却大不相同。据淮委公布的情况,1991年汛期淮河干流正阳关、蚌埠最高水位分别为26.51米、21.98米,均居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三位,洪水致500余人死亡。国务院及时召开治淮治太会议,并决定成立国务院治淮领导小组,部署了基本完成以防洪、除涝为主要内容的近期19项治淮骨干工程建设任务,掀起新一轮治淮高潮。

    2003年,淮河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淮河干流正阳关最高水位为26.8米,居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

    2007年,淮河再次发生流域性大洪水,洪水量级与1991年相当。但由于2007年19项骨干工程基本建成,流域洪水调度更加科学灵活,洪涝灾害损失大幅减少,无一人死亡,受灾面积、转移人口、抗洪抢险人员、直接经济损失比1991年分别减少4527万亩、128万人、291万人、184亿元。

    淮委主任钱敏介绍,近年来,淮河防总与沿淮各级防汛指挥部门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采取“拦、泄、蓄、分、行、排”等综合措施,实现了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的转变,洪涝灾害损失大幅减少,社会安定程度明显提高。

    统计显示,1991年、2003年、2007年大水中,受灾面积、受灾人口和直接经济损失均呈逐步减少趋势,2007年成灾面积2380万亩,分别比1991年、2003年减少60.5%和38.8%;特别是在流域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大幅提高的情况下,2007年直接经济损失却分别比1991年、2003年减少54.3%和45.7%。

    2010年,总投资447亿元的治淮19项骨干工程全面完成。专家组评估报告显示:治淮19项骨干工程已经形成较为完整有效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其中中下游主要防洪保护区和重要城市防洪标准从不足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沂沭泗河中下游主要防洪保护区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

    由堤防、行蓄洪区、水库、防汛调度指挥系统等共同组成的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在行蓄洪区充分运用的情况下,可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流域性最大洪水,能够基本保障重要城市和主要防洪保护区的安全。

 
 
 相关链接
· 气象局:淮河以北迎战冷空气 中东部雾天范围缩小
· 安徽省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淮河流域治理纪实
· 水利部:世行贷款淮河流域平原洼地治理项目开工
· 淮河中游支流颍河全线超警 防台风工作有序开展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