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长江口黄金水道龙头翘首 深水航道世纪圆梦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10月22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上海10月22日电(记者贾远琨 陆文军)这是航道治理方面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工程,挖出的淤泥如果按1立方米连续堆放,可以绕地球8圈;这是一把开启长江黄金水道的“金钥匙”,每年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增长达2000亿元。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是名副其实的“十一五”期间竣工的“传世精品”!

    今年3月,随着历时5年多的三期工程完工,长江口深水航道终于全线贯通,实现试通航,成为服务长江“黄金水道”、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两大国家战略,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巨大引擎。

    半个多世纪的梦想成真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历经40年论证、12载艰辛建设。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长江口的综合开发治理问题。

    从1958年开始,一大批院士、专家学者开展了大规模的现场测验,进行了多学科的、系统的长期研究,为治理长江口积累大量宝贵数据资料和经验。40年沧海桑田,“长江口谜底”终于有了初解。1997年,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总体方案最终确立:选择河道形态与建设条件最优的南港北槽进行治理,在江亚南沙沙头建设分流口工程,在北槽两侧滩地修建双导堤及丁坝,沿调整后的深泓轴线开挖航槽,形成长度92.2公里、底宽350至400米,水深12.5米深水航道。

    按照“一次规划,分期治理”的思路,长江口工程分三期实施:通航水深一期8.5米,二期10米,三期12.5米,底宽350至400米,可满足第三、四代集装箱船全天候进出长江口,第五、六代集装箱船和10万吨级散货船及油轮乘潮进出长江口的需要。

    一期工程1998年1月开工,2000年3月实现了8.5米水深并试通航,2002年9月通过国家验收;二期工程2002年4月开工,2005年3月10米水深全面贯通,2005年11月通过国家验收,并同步延伸至南京。三期工程2006年9月开工,2010年3月12.5米水深全面贯通,通过交工验收,宣布试通航。

    目前,整个长江口工程共建成各类导堤、丁坝等各类整治建筑物170多公里。分流口工程已雄踞于江亚南沙沙头,两条各约50公里的导堤、19座总长约35公里的丁坝群,已安然横卧在北槽两侧。

    如今,在进行了约3.3亿立方米基建性疏浚后,全长92.2公里、底宽350至400米、水深12.5米的“双向水上高速公路”已展现于世。有人统计过,河口挖出的3.3亿立方米淤泥,如果按1立方米连续堆放,可以绕地球8圈;如果堆积在标准足球场上,相等于垒起高达14000层的摩天大楼。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第一、第二期工程,连续两次获得詹天佑大奖和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长江口航道工程,从难度、要求的建设速度,从技术复杂程度几个方面比较,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时任长江口深水航道管理局总工程师范期锦自豪地说。

    “黄金水道”凸显黄金效益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被誉为一把开启长江‘黄金水道’的‘金钥匙’。”长江口航道管理局长冯俊说:“工程对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及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长江口航道7米到10米水深通航,远洋集装箱干线班轮平均每航次可多载1400标准箱以上;大型铁矿石船可增加约10000吨装载量;二程原油运输船可增加约8000吨装载量。总体上船舶平均每航次可多装载15%至30%,大大提高了船舶的营运水平。据宝钢统计,由于减少矿石中转每年产生的效益即达6000万元以上。

    相关数据显示,2002年至2006年,仅大宗散货、石油及制成品、集装箱等三大货种运输船舶,因运输费节约、中转费节约和中转损失减少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即达333.69亿元。据江苏省统计,2001-2005年直接拉动该省GDP约800亿元,年均拉动约160亿元。

    间接经济影响和带动贡献更为可观,据上海海事大学水运经济研究所研究成果表明,2006年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对直接影响区域(包含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增长带动贡献达2019亿元人民币,占直接和间接影响区域经济总量的5%,占直接影响区域经济总量的7.3%。

    “长江口深水航道建设,为长江口货物运输量迅速增长提供了可靠保证,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交通运输部副部长翁孟勇说。

    据统计,2000年上海港的吞吐量刚刚超过2亿吨,而2009年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达到了5.9亿吨,相比2000年增长了2.9倍;2009年上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只有561.2万标准箱,2009年达2500.2万标准箱,增长了近5倍。

    世界河口工程生态建设典范

    长江口是一个历经数千年发育形成的独特的生态系统,生物资源极具丰富性、多样性,区域内有世界著名的自然保护区。长江口工程坚守“保护生态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理念,顺应自然开展工程建设,努力让工程与自然相和谐。

    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上海地区规模最大、发育最好的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为了保护好这片大自然的净土,两条约各50公里的导堤在设计师的蓝图下,科学合理地安排在有利于九段沙湿地生长的区域。

    为了弥补工程可能给生态带来的不利影响,长江口工程承担并资助了水生生态系统修复工程。从2001年起,先后在长江口进行了5次放流活动。中华鲟幼鱼放流3080尾,开创了中华鲟全人工生态养殖和长江口生态修复放流先河。底栖生物300万只巨牡蛎、甲壳动物、多毛类和贝类。放流中华绒螯蟹25000只。重要经济鱼类试验性增殖放流39万尾。

    目前,通过底栖生物群落整体移植工程,长江口工程构建了我国第一个人工牡蛎礁。大型底栖动物数量呈快速增长,由原来的6种增加至31种,鱼类增加至50种。它还扮演了“生物过滤器”功能,相当于一个日处理能力为2万吨的“大型污水处理厂”。

    长江口工程通过一系列生态环保措施,大大减轻了对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受到世界自然基金会“河口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暨首届世界河口伙伴大会”专家们的一致好评,他们认为“长江口深水航道建设中关于自然保护的一些探索和实践,具有开创性和代表性,为世界河口城市的航运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关链接
· 辉煌十一五:为了碧水蓝天——生态环保五年间
· 辉煌十一五:重大能源工程建设促经济惠民生
· 辉煌“十一五”:青藏铁路推动西藏跨越式发展
· 辉煌“十一五”:超越——中国昂首跨入高铁时代
· 辉煌十一五:我国通信产业结出一批重大科研成果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