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新华社评论员:灾后重建的奇迹 催人奋进的力量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10月27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评论员:灾后重建的奇迹 催人奋进的力量
——写在汶川地震灾区重建任务基本完成之际

    新华社北京10月26日电(新华社评论员)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两年之时捷报频传:震中汶川,援建项目实现“100%竣工、100%搬出过渡房、100%迁入新居”;四川灾区首个农村安全饮水暨农田灌溉工程在理县启动,首个农村信息化示范项目“中兴网络家园”在都江堰投入使用;甘肃陇南,一排排崭新整齐的重建房有如风景图画;陕西汉中,对口援建项目全部竣工……曾经山崩地裂、家园破碎的地震灾区,如今到处焕发着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这是彰显以人为本的无疆大爱。面对新中国历史上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强烈地震,党中央坚强领导、科学指挥,发出“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的紧急动员令,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把拯救人的生命作为头等大事,把抗震救灾作为最紧迫的任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始终与灾区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汶川不哭,中国加油!”“我们都是汶川人!”等响彻寰宇的爱心呐喊,化作中华儿女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和团结一致的强大力量,一支支救援队伍、一笔笔捐献款物、一批批援建者和物资,凝聚成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钢铁意志。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创造的人间奇迹。震后一个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十万名援建者赶赴四川、甘肃、陕西的19个重灾县市,住工棚、吃干粮,夜以继日地艰苦奋战800多天,为灾区群众献上一批批优质工程,为实现“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誓言作出了巨大贡献。截至9月底,纳入国家重建规划的近3万个项目、概算总投资8613亿元均已超额完成85%的预定目标。重灾地区经济快速恢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震前水平,顺利实现“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目标。“走进四川灾区,最漂亮的是农房,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化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网友的观感表达了由衷评价。

    这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充分体现。无论是惊心动魄的抗震抢险,还是艰苦卓绝的灾后重建,都让人们强烈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与智慧,为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添了新的内涵。它所展现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排除一切困难实现伟大复兴的宝贵财富,鼓舞着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奋勇前进。

    弘扬灾区重建精神,要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以特殊方式诠释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真谛,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中流砥柱;再次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当代中国战胜严重自然灾害、国际金融危机等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制度保障。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就能战胜未来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弘扬灾区重建精神,要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灾后重建不只是在灾区建造房舍和基础设施,更融入了当今时代诸多文明发展新成果。它促进了经济大合作、文化大交流、民族大融合,形成了将恢复重建与改善民生相结合、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与长期合作相结合等宝贵经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坚持科学发展,我们就能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弘扬灾区重建精神,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灾区重建奇迹昭示我们,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能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发展效率、保证发展质量。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我们就能凝聚起万众一心的强大力量,攻关夺隘,所向披靡。

    弘扬灾区重建精神,要尊重科学,不断增强抵御灾害的能力。切实增强建筑物防震抗震性能是地震灾区重建的一个重要目标。我国是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只有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不断提高防范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才能减少灾害威胁,维护发展成果,加快发展进程。

    灾难孕育希望,信念昭示未来。灾区重建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这种经验和精神昭示启迪我们,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中华民族必将在同各种灾害风险的抗争中砥砺奋进,不断开创更加美好未来。

    这是10月1日拍摄的绵阳火车站。其中,站房主楼的造型撷取了汉代宫廷“大屋顶”和川西民居的特点。绵阳火车站是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项目,主要包括站房、进站天桥、出站地道和站台无柱雨棚等工程,总投资2.42亿元,于2009年10月1日破土动工,总建筑面积达15000平方米,按最高候车人数3000人设计,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新华社发(曹宁摄)

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四川灾区重建两周年成果综述

    新华社成都10月25日电(记者杨三军)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正式启动两年来,按照中央“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四川省在各方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始终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全省工作的中心任务,重建工作现已取得决定性胜利——灾区面貌发生巨变,民生得到根本改善和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重的地震灾害。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及时作出“举全国之力”和“一省帮一重灾县”的支援决策,并于2008年9月19日出台《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全面启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详细阅读

     这是四川汶川县三江乡重建的新民居(9月25日摄)。“5·12”地震后,广东惠州市援建汶川县三江乡的46个恢复重建项目已于2009年9月整体竣工并交付使用。惠州市还将三江乡作为惠州的“编外乡镇”,对其给予长期帮扶。短短两年时间,汶川县三江乡在废墟上建起了美丽的新家园。 新华社发(李作描 摄) 

中国人民银行 银监会 证监会 保监会
关于进一步做好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金融支持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银发〔2010〕271号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各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国家开发银行,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两年来,金融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和政策措施,心系灾区,服务大局,以人为本,精诚服务,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金融支持和服务工作,对于促进灾区灾后生活生产秩序逐步恢复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目前,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还处在关键阶段。为了进一步扎实做好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金融支持和服务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保持对灾区金融支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对灾区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灾区各金融管理部门和各金融机构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扎实抓好灾后重建各项金融支持与服务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人民银行在灾区的各级分支机构要会同有关部门对灾区金融支持灾后重建的相关政策进行系统梳理:对国家已经明确的政策措施,要积极加强督导协调,保证落实到位;对根据灾后重建工作实际进展需要相应调整、完善和重新制定的措施,要积极主动地扎实推进。灾区以外的金融机构要按照国家灾后重建规划要求和援助承诺,善始善终地做好金融对口支援。各金融机构法人要加强统筹协调,合理摆布信贷资金,支持灾区金融机构合理发放灾后重建贷款。各金融机构在保持对灾后重建金融支持政策必要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要因地制宜,积极改进业务管理的方式方法,着眼于支持灾区经济自我发展提高和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政策支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全面提升金融支持灾后重建的服务品质和水准。 >>>详细阅读

 
 
 相关链接
· 新华社评论员: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1周年
· 新华社评论员:万众一心创伟业 团结奋斗谱新篇
· 新华社评论员:增强文化体制改革的针对性实效性
· 新华社评论员文章:正确把握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
· 新华社评论员文章:坚定必胜信心 夺取抗洪胜利
· 新华社评论员: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