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舰艇大乾坤
——中国海军第六批护航编队
“兰州”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见闻
新华社亚丁湾11月5日电(记者张鑫鑫 严冬 余黄伟)正在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的中国海军第六批护航编队“兰州”舰,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介,走出了一条“化有限为无限”的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子。
有限的舰艇空间 无限的网游世界
战舰空间小,海区环境复杂,业余文化生活枯燥……“兰州”舰政委钱春燕介绍,这些客观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他们自购50台电脑建立了3个网络学习室,官兵们可随时登录本舰网站,为集体性组织活动建立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
打开“兰州”舰的“护航综合信息网”,映入眼帘的主页面时尚大气,内容丰富,“上级指示”“学习园地”“身边人物”“新闻广角”“深蓝影院”等10余个栏目令人目不暇接。
人气最旺的“护航论坛”中,不仅有官兵的意见建议,还有他们的原创作品。“我们在采纳合理意见的同时,引导每名官兵以良好健康心态发表意见。”“兰州”舰综合信息网总设计师钱春燕表示,他们将论坛作为一个上情下达、下情上知的重要枢纽,与官兵进行点对点交流,开展一人一事形式的思想工作。
截至目前,“兰州”舰成功利用网络论坛收集有益建议50余条,解决问题30多个,成功化解官兵思想问题上百例,总结绘制出详尽的“护航官兵心理变化趋势图”,为舰艇政治工作的开展做出了有益尝试。
有限的电视节目 无限的蓝盾TV
“欢迎收看护航新闻,今天的主要内容有……”伴随着激昂的片头音乐,“兰州”舰各个电视屏幕上,不断闪动的“蓝盾TV”台标让人眼前一亮。
走进蓝盾TV的演播室,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舱室内,摆满了大大小小的摄录编辑器材,虽然只有6名工作人员,但空间还是显得有些局促。“别看咱场地小,但‘五脏俱全’,节目从制作到播出都是在这里完成的。”正在编辑视频的中士耿会广说。
演播室的墙壁上贴着一张《蓝盾TV节目安排表》,上面周密地安排着每天栏目播出的时间和内容:从早晨7时一直到晚上9时,全天14个小时不间断播出,内容涵盖新闻、访谈、影视作品等10余个节目。除后方每日传送的电视节目以及舰上自备影视外,由官兵自行策划制作的内容能占到全天节目的30%以上。
精彩纷呈的节目背后,凝结着“蓝盾TV”全体成员的辛勤汗水。这些从未经过专业培训的官兵,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很快就显现出了各自的潜力和才能,不仅对“推拉摇移”4种镜头、“远中进特”4种表现手法掌握熟练,而且后期的剪辑制作同样拿手。“过去大家一遇后期制作就犯怵,”耿会广说,如今使用起“会声会影”等主流编辑软件,也都驾轻就熟。
首批护航尖兵评选揭晓后,“蓝盾TV”及时开辟“护航先锋纪录片”栏目,把“十佳护航尖兵”的事迹拍摄制作成电视节目播出。为深化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他们还开辟了“核心价值观在深蓝航道上闪光”等主题讲座,把随舰教员、政工干部和战士请进演播室,谈感受、论心得,指导身边战友以实际行动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有限的广播覆盖 无限的护航之声
对于舰艇部队来说,广播是必备的传统政治工作平台。然而,对于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80后”“90后”护航官兵来说,它的吸引力却相对匮乏。
“兰州”舰为利用好广播这一舆论主阵地,使“老歌”唱出新调,首先进行了一次播音主持人“海选”活动。
“‘海选’当天非常热闹,报名选手络绎不绝,”耿会广回忆。选拔分为“广播配音”和“主持表演”两个部分。“广播配音”是对参赛人员普通话水平的考验,“主持表演”则综合考量候选人的应对能力。经过紧张角逐,8名表现力和语言水平较好的官兵脱颖而出。
经过3个月的历练,舰上播音员的功底逐渐加深,声音也富于穿透力,一些谈话节目做得也不断纯熟。
“兰州”舰还一改过去严肃古板的宣、讲、读模式,大胆采用时下较为流行的广播节目制作风格,融合现代脱口秀主持特点,推出了一款款集前卫、通俗和高雅三位一体的广播节目。“直击一线”“亚丁军情”“健康服务”“历史长河”“生日点歌”等节目,在崭新的包装和演绎下,吸引了舰上许多“80后”“90后”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