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中国对外开放以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约10600亿美元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11月06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1月6日电(记者周英峰 王优玲)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晓强6日介绍说,中国的对外开放已走过30多年历程,截至2010年9月,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约10600亿美元,利用贷款累计3400亿美元。

    张晓强在第四届中外跨国公司CEO圆桌会议上说,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跨国投资大幅度下降近40%,但中国仍然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约940亿美元,基本保持了2008年的水平,位次升至全球第二位。“引进来”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跨国公司和各类外国企业在中国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张晓强介绍,与引进来相比,中国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迈出重要步伐。2003年至2009年,中国的对外投资存量增加了7.4倍,已经达到约2500亿美元。2009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投资近480亿美元,占全球的5%,居发展中国家首位。至2009年底,中国已设立了13000家境外企业,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今年前三个季度,非金融类对外投资又达到了363亿美元。中国政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合作,这不仅为中国发展提供了能源资源,获取了先进技术,也为投资对象国带去了资本、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发展,实现了互利共赢。

    张晓强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已由“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转变。从引进来看,需要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使外资在推动国内的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科技创新、区域均衡发展等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在走出去上,中国将继续按照市场导向和自主决策原则,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扩大在能源、资源、高科技和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投资,提高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水平。

    中外跨国公司CEO圆桌会议由中国国际跨国公司促进会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国工发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五个机构共同主办。

中央企业在境外资产总额超过4万亿元

    新华社北京11月6日电(记者周英峰 侯雪静)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6日介绍说,据统计,到2009年底,有108家中央企业在境外和港澳地区设立了境外子企业和管理机构,境外资产总额超过了4万亿元。

    黄丹华在第四届中外跨国公司CEO圆桌会议上说,当前无论是开拓市场空间,优化产业结构,获取经济资源,争取技术来源,还是突破贸易保护壁垒,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走出去都是一种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中央企业来说,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海外经营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符合国家走出去的战略要求,也是中央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和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黄丹华介绍说,近年来中央企业积极开展海外经营活动,与很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加大了与跨国公司的交流与合作,坚持依法经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促进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现了互利共赢。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中国五矿、中远集团、中国建筑、中国有色集团等一批中央企业的海外投资和经营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效。

    黄丹华说,这些年来,中央企业走出去的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有了一定成效,但从面上的情况来看,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完善。特别是在与境外的研发机构、创新型企业和大型跨国公司的合作上,在对境外的法律法规、投资环境、风俗习惯的深入了解和把握上,以及风险防范的意识和措施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

    黄丹华指出,中央企业开展境外业务必须坚持长期合作、和谐共处、互利共赢的原则,严格遵守中国和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依法经营,重信守约,并注意妥善处理与所在地政府、社会各阶层和群体的关系,特别是主动履行好社会责任。要努力提高境外投资、工程承包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外派劳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树立良性竞争意识、战略经营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维护企业和国家的良好形象。

    中外跨国公司CEO圆桌会议由中国国际跨国公司促进会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国工发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五个机构共同主办。

成思危:中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应有一定话语权

    新华社北京11月6日电(记者周英峰 王优玲)中外跨国公司CEO圆桌会议组委会主席成思危6日表示,中国作为最大的碳资源供给国,应该有一个国际化的碳交易市场,应该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有一定的话语权,努力开拓中国的绿色金融事业。

    成思危在第四届中外跨国公司CEO圆桌会议开幕式上说,发展碳交易是京都议定书里提出来的,由于对发达国家制订了强制性的减排指标,并允许他们到发展中国家购买减排指标,从而产生了碳交易。从当前来看,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还落后于需要,中国是碳交易资源最大的提供者,大概占60%,但中国没有发达的碳交易市场,没有定价和话语权。

    成思危认为,相对于建立碳交易的机构,更重要的是建立体制和机制,认真研究中国在碳交易方面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要注意碳交易的品种结构。在碳交易的品种上,不仅要资源型的,还要有技术型的。二是建立国内的代理机构和交易平台。要发展我们自己的代理机构,自己的交易平台,而且要逐步实现国际化。三是通过实践不断积累碳交易的经验。我们不能等设计出非常完善的制度以后才能进行交易,而是要从交易过程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制度。四是注意建立中国的碳资源储备。应当发展国内的碳资源市场,允许国内一些从事长期投资的机构购买碳资源作为战略储备。

    成思危说,没有对碳交易的充分了解,是很难把中国的绿色金融发展起来的。为了设计中国自己的市场规则和平台、自己的标准,就要学习国外经验。这个学习,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要认真请进来、派出去,要认真分析研究。

    成思危指出,当前中国的碳交易还仅限于现货交易,事实上在国外期货交易包括碳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都已发展起来了。据英国政府估计,2012年全世界碳交易市场大概是1400亿欧元,世界银行的估计是1500亿美元,这差不多相当于目前石油市场的交易。这是一个很有前景的事业,但如果不能够抓紧这两年的时机,锻炼队伍,建立平台,完善制度,我们就有可能丧失这个机遇。

    中外跨国公司CEO圆桌会议由中国国际跨国公司促进会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国工发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五个机构共同主办。

李毅中:今年工业增加值预计增长13.5%以上

    新华社北京11月6日电(记者周英峰 王优玲)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6日介绍说,今年预计工业增加值增长13.5%以上。

    李毅中在第四届中外跨国公司CEO圆桌会议上说,今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过去五年中国的工业化快速推进,工业经济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表现在:

    一是工业实力上了一个新台阶。去年,工业增加值是13.46万亿人民币,是2005年的1.5倍,年均增长率11%,占国民经济的比重40.14%。

    二是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增大。通过技术改造、淘汰落后、重组兼并这些措施,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和提升。“十一五”期间,淘汰了落后的炼铁能力1亿1100万吨,落后的炼钢能力6600万吨,焦炭1亿500万吨,水泥3亿4000万吨,造纸1000万吨。淘汰的落后产能,占到了应淘汰的一半左右。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有所突破。目前,我国载人航天、绕月工程、高速铁路、高性能计算机、电力、石油化工、成套设备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高档数控机床、大飞机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快推进,工业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

    四是节能减排扎实有序推进。“十一五”前四年,规模以上的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0.75%。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25%,扭转了一季度不降反升的局面。经过三季度的努力,现在测算前三季度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4%。

    五是改革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工业品出口国,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提高,工业成为对外投资和吸引外资的重要领域。今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27.4%,基本恢复到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

    李毅中同时指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没有消除,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不牢固,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我国工业状况来看,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仍然没有根本转变。我国工业发展已进入了只有转变发展方式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中外跨国公司CEO圆桌会议由中国国际跨国公司促进会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国工发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五个机构共同主办。

质检总局:今年以来我国食品批次抽样合格率达93.5%

    新华社北京11月6日电(记者王优玲 周英峰)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6日说,今年以来,我国抽查1985家企业的结果表明,食品批次抽样的合格率达到了93.5%,食物质量抽样合格率达到98.3%。

    支树平在第四届中外跨国公司CEO圆桌会议“食品药品安全责任论坛”上说,经过努力,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28大类、525种食品抽查的合格率一直在90%以上。支树平说,中国食品出口合格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99.8%以上,远远高于我国进口食品的合格率。中国食品以质优、味美、价廉的鲜明特色满足了全世界众多消费者对美食的追求。

    他强调,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食品行业工业化起步晚、起点低。在现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45万多家中,相当一部分是小企业、小作坊。我国生产技术水平还不高,食品安全的基础还很薄弱,在食品安全的监管机制、检验检测能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任务十分艰巨。

    据介绍,目前,全国食品检验机构已接近6000家。我国实施的生产许可制度有12万家食品生产企业、1837家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和10938家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获得了生产许可,并对获得许可的企业实施监督抽查、监督检查、召回监管、风险管理、标签监管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监管制度体系。

图表:前9个月我国累计吸收外资743.4亿美元。新华社发

商务部:前九个月吸收外资恢复至金融危机前水平

    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 王洪江、王希)商务部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我国实际使用外资83.84亿美元,同比增长6.14%。前9个月,我国累计吸收外资743.4亿美元,同比增长16.6%。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在1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1至9月份我国实际使用外资水平与2008年同期水平基本持平,表明我国吸引外资已基本恢复到金融危机前水平。 >>>详细阅读

联合国报告显示中国成为跨国公司投资首选目的地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7日凌晨发表《2010—2012年世界投资前景调查报告》,认为今年全球外资将恢复增长,前景乐观。预计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2010年将回升至1.2万亿美元,2011年达到1.3万亿至1.5万亿美元,2012年进一步增至1.6万亿至2.0万亿美元的水平,其中强劲复苏的跨国并购将成为这一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报告说世界前15个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中,有9个是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中国位居第一,是跨国公司首选的投资目的地。 >>>详细阅读

 
 
 相关链接
· 图表:前9个月我国累计吸收外资743.4亿美元
· 商务部:前九个月吸收外资恢复至金融危机前水平
· 新华视点:国内粮食市场价格稳定 外资入场当警惕
· 2009年中国跃升全球第二大吸收外资国仅次于美国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