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四川地震重灾区九成以上家庭实现至少有1人就业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11月07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成都11月7日电(记者 江毅)记者从四川省就业局了解到,截至10月末,四川地震重灾区已经实现九成以上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为灾区社会的恢复和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0年以来,四川地震重灾区紧紧抓住灾后恢复振兴和扩大内需的重大发展机遇,不断扩大就业规模。今年1至10月,地震重灾区城镇新增就业17.17万人,共帮助762户城镇零就业家庭,45017户农村失地无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

    全面落实扶持政策成为灾区就业的主要推动力。今年前3季度,四川共为4.7万人发放了岗位补贴,涉及金额1.3亿多万元,还为4.2万人发放了7500多万元社保补贴。而近4000名到对口支援省(市)异地就业的劳动者也领取到了63万多元的交通费补贴,降低了外出就业的成本。

    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也成为地震灾区就业的重要途径。四川省采取简化工商登记手续,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行政事业性收费等优惠政策,在土地流转、农业补贴、产业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同时,采取扩大小额担保贷款范围,增加人均贷款额度,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等措施,鼓励灾区群众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今年前3季度,四川地震重灾区共帮助超过1万名灾区群众实现自主创业和组织起来就业。地震重灾区市、县政府共筹集创业补助资金4800多万元,为616名实现自主创业和组织起来就业的灾区群众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350多万元。

    此外,灾区各级政府还根据企业需求,组织灾区劳动者开展定向、订单培训,组织有技术、资金和创业意愿的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鼓励单位对已招用的人员开展技能提升培训,提高了灾区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增强其就业、创业能力。今年1至10月,地震重灾区共有23.28万名城乡劳动者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开发公益性岗位也成为吸纳灾区就业困难群体的“蓄水池”。成都、广元、绵阳、德阳等重灾区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和发展振兴的需要,大力开发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重点帮助了4.89万名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失地家庭成员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作为劳务输出大省,大力促进农村劳动者外出务工或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也成为四川地震灾区促进就业的主要渠道。18个受援县(市)加强与对口支援省(市)的联系,开展对口劳务合作,同时还依托支援省(市)建立工业园区,吸纳劳动者就地就业。1至10月,地震重灾区新转移农村劳动力43.29万人。

    今年以来,地震重灾区劳动保障部门先后组织开展了“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地震重灾区就业援助进家入户活动”等系列专项公共就业服务活动,同时对就业困难家庭进行建档管理,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地震重灾区就业率正在稳步提高。

 
 
 相关链接
· 四川通报前三季度地震灾区促进群众就业工作情况
· 四川加强报刊出版管理工作 促进报刊业健康发展
· 四川公布焦两项节能减排新技术 已具备工业化条件
· 河南省对口援建四川江油市恢复重建项目整体移交
· 防灾减灾意识在四川地震灾区已经深入人心
· 2010年中美科技合作执行秘书会议在四川成都举行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