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第三大河流珠江广州段的整治见证珠三角新转折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11月08日   来源:新华社

    珠江的“凤凰涅槃”

    在大战“龙须沟”的同时,广州在全市范围内排兵布阵,全面系统开展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工程,总投资340多亿元,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治污工程之一。

    5年前,广州市领导开始带头游珠江。这一度曾成坊间茶余饭后笑谈。然而,游珠江是一种意志的宣示、一种决心和信心的宣示。

    新建38座污水处理厂和48座污水泵站,整治河涌121条;污水管网从1813公里增至2907公里;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从228.6万吨/日提升至465.18万吨/日;新增水边绿地面积586.56万平方米,新增水域面积277.8万平方米,新增绿道323.4公里……

    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广州只用了不到2年的时间!

    广州市水务局局长张虎说:“如果市民呼吸不上新鲜的空气、喝不上干净的水,再快的发展速度也没有意义。”

    通过截污、清淤、调水补水、堤岸建设,改善水生态、美化水景观,广州基本解决了河涌水体发黑发臭问题。在一些以往黑臭极度严重的河涌里,人们已经发现鱼、龟等水生动物。广州市水务局介绍说,广州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已提前两年实现100%达标;珠江部分河段水质也已达到Ⅲ类标准。

    荔枝湾涌靠近荔湾湖的亭子里,几位老人自发搭起“私伙局”,吟唱着低回婉转的粤曲。“我们一家五代都住涌边。小时候,我们是跳进去游泳的。说不定不久的一天,我的孙儿能再跳下去游个痛快。”56岁的荔湾老街坊刘永树说。

    珠江水系已经开始涅槃重生。

    “首善之区”引领珠三角新开始

    宏大的治水工程背后,珠三角的发展方式、发展理念也在悄然转变。

    2008年,广东提出产业、劳动力“双转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说,广州要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路子,成为广东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宜居城市的“首善之区”。

    身负南粤“首善之区”重任,广州在下大力气“治水”的同时,积极推进“退二进三”,通过产业转移、产业对接并举实现产业布局内外重新调整,向绿色国家中心城市冲刺。2009年,广州第三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1%,同比提高5.5个百分点,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说,广州治水,不仅是为了迎亚运,更是为了后亚运的发展。在广州,“治水”是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治的不仅是废水、污水,更是陈旧的思想观念和落后的发展理念。

    在南粤“首善之区”的引领下,这种广义的“治水”在珠三角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全面展开,一些曾经被过度推崇的开始淡出视野,一些曾经被过度忽视的重新提上议程。在广州之外,深圳积极推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佛山文化先行,力推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四化融合”,建设“智慧佛山”;惠州打造“惠民之州”……

    转型的理念、科学发展的理念、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已经出现并逐渐深入人心。珠三角工业重镇的发展重心开始超越经济范畴,转向更为注重民生、和谐的全方位发展。

    “没有这些基础,珠江治水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广州也不敢揭河涌的‘盖子’。”中山大学学者蔺志强说。

    “大决心、大转折,带来了广州和珠三角的大变化。”周亚伟说。在广州,经济总量并未因“腾笼换鸟”、产业结构调整而“后退”,相反在“天更蓝、水更清”中呈现更稳健的增长态势,2009年当地生产总值突破9000亿元大关。

    亚运即将在珠江的海心沙拉开大幕,“治水”过程中,无论是广州还是广东,都已经拥有了科学发展的信心。那一天,当国际友人带着“褐黑色”的记忆再度站到珠江边时,他们将惊叹不已。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链接
· 我国决定自2011年起在珠江水域实行禁渔期制度
· 广州珠江口水域亚运安保和顺畅通关“两不误”
· 交通运输系统构建广州亚运会水陆空立体安保体系
· 水利部组织编制《珠江河口综合治理规划》获批
· 广州市市长:亚运,我们准备好了,广州准备好了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