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向西挺进——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纪实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11月19日   来源:人民日报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今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继续做大做强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决策甫一出台,海内外考察、投资者纷至沓来:投资5亿元的葛洲坝集团公司新疆总部大厦开工奠基。集团负责人表示,用5至10年时间,在新疆形成一批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益产业群。

    在落幕不久的第十九届“乌洽会”上,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看好开发区,签下225亿元项目单,比上届多出100亿元……

    “历经16年发展的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具备了‘向西开放、面向中亚’的能力和条件。”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蒙志鹏信心十足。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开发区跨越式发展

    站在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座平缓的山坡上远眺,“中国风谷”的巨幅标牌映入眼帘:占地1500余亩的风电产业园区,如今已汇聚了全球最大的风机叶片生产制造商——丹麦艾尔姆公司、国内的羲之翔、汇通、鑫风等知名风机配套制造企业。

    2001年,“金风科技”入驻时,尚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开发区出台政策,鼓励“金风科技”内引外联。短短几年时间,从研发、电机制造、风机叶片、配套设备到风机装配,一条完整的风电产业链在“风谷”形成。目前,开发区形成了以“金风科技”为龙头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2009年风电产业工业总产值达142亿元。“一个新兴产业由此跃升为优势产业”,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黄勇表示,“未来5至10年,上千亿元产值的风电产业群将在‘中国风谷’崛起!”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风电产业的崛起与兴盛,给了开发区人更多的自信和启迪——加速产业集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开发区人将其升华为“科学发展观的统领效应”。

    什么是优势?新疆的资源是优势,风能、光热是优势,地缘、人缘、文化也是优势。开发区抓住“优势”这个“牛鼻子”,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新疆水果甲天下。把新疆的优质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犹如打造“中国风谷”一样,开发区以提高关联度和放大品牌效应为基点,做强食品饮料加工制造基地。

    如今,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形成的食品饮料加工制造基地,汇聚了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40余家。既有国际品牌可口可乐、嘉士伯啤酒,也有国内知名企业伊利、康师傅、统一,还有新疆本土企业乌苏啤酒、阿尔曼、中亚食品……这些产品不仅畅销新疆,更借助开发区便利的地缘优势,远销中亚、中东乃至欧洲。

    历经16年艰苦创业,在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化工塑料、家具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八大产业”初具规模,风电装备制造、机械设备制造、食品饮料加工、出口加工、总部基地“五大基地”初露峥嵘。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开发区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累积下降80%以上,呈现“质升”、“量增”齐头并进的好势头。

    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理念,根植于每一位员工心中

    2007年年初,一直“蜗居”着的开发区管委会刚搬进宽敞的新办公大楼,而欲落户开发区的中石油西部钻探公司,却相中了管委会的“新家”。“盖新楼时间太长,能不能把这幢楼出让给我们?”公司负责人找到管委会。

    让还是不让?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把决定权交给了员工。未曾想到,员工们纷纷表示:“只要企业愿意在开发区投资,就是住帐篷,我们也开心!”如此真诚感人的情节,何止“西部钻探”一幕。为入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已成为开发区招商引资的一张王牌。

    “是开发区的优质高效服务,吸引红云红河选择了开发区。”红云红河集团新疆卷烟厂负责人感触颇深:今年8月,红云红河集团技改项目易地落户开发区,企业在带进23亿元投资的同时,还带来了千余名员工的安置难题。怎么办?开发区果断决定,在厂区附近规划出150亩地,由企业自建员工生活区。如此缜密周到的服务,企业在此创业、扎根,哪还有后顾之忧!

    “打造新经济平台,首先要为企业创造优质完善的投资环境。”这是开发区人的承诺。

    “和硬环境同样重要的,是以信息通、市场通、法规通、配套通、物流通、资金通、人才通等‘七通一平’为主的软环境建设。”开发区经贸发展局局长马春雷如是说。16年来,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致力于硬、软环境建设同步推进,赢得了良好的形象和声誉,也为开发区发展、成长、壮大拓宽了道路。

    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阴影至今仍未消逝,而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却“业绩骄人”:2009年工业生产总值、外贸进出口总额,与上年同比分别增长了36.2%和46%;今年上半年,又分别同比增长60.7%和160%。

    “我们的产品98%销往哈萨克斯坦,2009年哈国也受金融危机影响,产品卖不出好价钱,连资金周转都成问题。是开发区雪中送炭,帮助贷款300万元,才渡过了难关。”新疆中亚食品公司执行经理李洋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2008年底始,国际金融危机袭来,各地积极寻求抵御之策。在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投资公司和一家小额贷款公司于2009年3月相继成立,至年底为园区企业担保1亿多元,大大缓解了中小企业的燃眉之急。同年,在政府、社会各方的支持下,开发区一次性“拿出下半年工业企业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的20%帮扶企业”,为开发区企业“舒筋活血”。

    人才是打造开发区新经济平台的关键。为了开发区的未来,2008年底,30多位员工提前离岗。通过选调、公开招聘、公开选拔等人才引进方式,150多位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人才上岗。设立专项人才发展资金,引进和稳定优秀人才;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吸引一批高端人才;建立清华大学研究生就业实践基地,广罗人才。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国家级研发中心、9个自治区研发中心、1个留学人员创业园、2个大学科技园相继建成。“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才高地的雏形已经显现。”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魏毅说。

    美巢已成,何愁金凤不来!如今,已有2000余家中外企业在开发区落地生根。

    先行先试,勇担“第一个吃螃蟹”角色

    履行职责与使命,开发区人勇于担当“第一个吃螃蟹”的角色。

    2004年冬天,开发区迎来了一位贵客——台湾顶新食品集团副总裁,此行是为康师傅饮品项目西进选址。在开发区一期北新区新开的一片空地上,顶新副总裁皱起了眉头:“太小了!”说罢,转身而去。

    与康师傅擦肩而过,开发区人的危机感骤然而升!发展空间成为制约的瓶颈。设区之初4.34平方公里的空间,2002年二期又扩增9.8平方公里,到2004年已经是满实满载。接踵而至的投资项目何处落地?

    2006年年初,开发区把发展的目光落在了西南部一片空旷寂寥的土地上。它地处乌(乌鲁木齐)昌(昌吉)腹地,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二师所辖地。

    兵地两家怎样联手?体制的阻隔能否突破?一种突围的紧迫感,再次让开发区人成为坚定的探路者。

    首次接触,开发区、兵团十二师彼此触摸到了相互间的真诚。精于“屯垦”的兵团十二师正迫切渴望在新型工业化上有突破性进展;而作为国家级开发区,不仅有政策、机制的优势,更有十几年积累的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的实践和经验。

    互补意味着双赢。2006年11月,开发区与十二师“喜结连理”——兵地融合经济发展合作区浮出水面。首期共同开发15平方公里,中远期开发70平方公里。

    突破了空间的瓶颈,开发区又恢复了活力。“康师傅又回来了!”2009年底,康师傅饮品项目正式落户开发区。

    “如今,合作区寸土寸金。三一重工、天山汽车、东风汽车、光正钢构、浙江五金工业园、中国一拖等31个项目入驻。一季度,实现工业总产值37.36亿元。” 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郭洪耀不无自豪地说,“照此速度,到2013年,合作区工业总产值将达200亿元以上,可带动6万人就业。用5年时间,再造一个开发区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

    兵团十二师负责人也算了笔账:2009年,团场职工一亩地的收益,已由几年前的300元增长到1800元。兵地融合真正实现了双赢。

    一条新路,就这样蹚出来了。

    眼下,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又在探索区域融合新路向——在头屯河区、兵团十二师以及乌鲁木齐县部分区域约500平方公里范围内,围绕城乡一体化、兵地融合、五有示范社区建设三大主题开展系列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以民生大义为事业,把开发区建成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平台。”这是开发区人又一大胆创新。

    “尽职尽责,不辱使命!”开发区人再度出发,步履更加坚实。(戴岚 张海峰)

 
 
 相关链接
· 春秋航空开通乌鲁木齐-银川-上海航线
· 粮食系统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乌鲁木齐召开
· 第十九届中国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开幕
· 乌鲁木齐生物治蝗59.35万亩 有效灭治率达到91%
· 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工商发展论坛在乌鲁木齐闭幕
· 湖南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交流会在乌鲁木齐举行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