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碳循环野外观测系统布设完成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11月20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兰州11月20日电(记者 宋常青)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目前已完成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碳循环野外观测系统布设工作。

    这一工作是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主持的《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北半球冰冻圈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与适应对策”第二课题“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及其碳循环过程”的一部分。

    中科院寒旱所科研人员主要在青藏公路沿线高温多年冻土、低温多年冻土、岛状多年冻土类型区和高寒沼泽草甸、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生态系统类型区分别布设了活动层含碳温室气体浓度观测系统和通量观测系统,并在北麓河布设完成了涡动观测系统。

    冻土碳循环监测系统依托藏北高原冰冻圈特殊环境与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野外观测场地进行布设,分别在青藏公路沿线的西大滩、五道梁、北麓河和唐古拉地区布设了6套活动层含碳温室气体浓度观测系统和通量观测系统,浓度观测系统布设深度从5厘米到2米不等。

    研究人员说,布设场地布局充分考虑了不同多年冻土类型和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旨在了解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碳循环过程的空间异质性,为估算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碳源汇效应、建立我国冻土碳循环模型提供基础数据。

    据介绍,含碳温室气体对气候的增温效应占全部温室效应的70%左右。由于低温限制,多年冻土有机物分解缓慢,长时期的碳积累量巨大,是重要的有机碳库。青藏高原是全球中低纬度面积最大的多年冻土分布区,多年冻土分布面积为130×104平方公里,有机碳储量占我国土壤有机碳储量的23.44%。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正加速退化,其气候效应备受关注。科研人员表示,研究青藏高原冻土区碳循环过程、明确多年冻土地区有机碳储量变化及其转换,对于提高我国在国际气候环境变化谈判中的地位和制定低碳经济政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链接
· 我国东部天气晴冷 青藏高原雨雪持续
· 气象局:青藏高原东部多雨雪 江南贵州云南有轻雾
· 青海:青藏高原首家国内海拔最高的天然气站投产
· 我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严重缺水区找水获重大突破
· 上万名建设者节日奋战在青藏高原“电力天路”工地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