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让人魂牵梦绕的大飞机“中国心”
——写在2010年珠海航展闭幕之际
新华社珠海11月21日电(新华社记者钱春弦、贾远琨)21日是2010年珠海航展最后一天,北京航空爱好者郑国虎依依不舍地离开大型客机C919机身前段1∶1样机。“第一次揭开面纱的国产大飞机,航展期间我是第三次观看了。”他平静地说,“从驾驶舱控制系统、客舱座椅到厨房、卫生间,能装的都装上去了,可以说这已是大飞机了。但让我们魂牵梦绕的,还是国产发动机。”
被喻为“工业皇冠上明珠”的航空发动机,由整流罩等九大单元体精密耦合后,加上外部管路和附件机匣装配而成。“嵌入飞机整机制造商所做的短舱,就是人们直观印象中的大飞机‘心脏’。”中航商用飞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发动机公司研发中心工程师南长峰说。
商用航空发动机必须同时解决超高速、超高压、超高温三大技术难题,其性能及技术水平对于飞机整体而言,在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等关键指标上均占据超过半数权重,研制技术难度大,风险高,投入多,周期长。
目前全球民机发动机市场由美国和欧洲垄断。尽管在军用航空发动机研制上有一定基础,但在民用产品方面,我国还没有探索出一个从研发到生产的完整路径。按国家大型客机重大专项战略决策,我国已首次立项研制商用航空发动机,尝试向大飞机“心脏”难点攻坚。而军用飞机发动机的探索,成为主要立足点。
在珠海航展期间,中国航空馆航展发动机展区,按目前总体设计进度制作的国产发动机三维演示动画,吸引了参观者目光。在此,我国首次展出1000公斤推力通用核心机、5000千瓦级涡桨发动机、500千瓦级涡桨发动机和直15直升机尾传动系统。
“中国航空馆发动机展区重点展示发动机系列化发展能力。大家将可以看到我国军用航空发动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从中等推力向大推力的跨越。”中航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林左鸣对记者说。
作为大飞机的核心技术,国产发动机一直束缚着我国航空业的发展进程。中航工业集团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说,国产大飞机装上“中国心”飞天,大致分为两步实施:一是国产大飞机购买国外成熟发动机实现首飞、开展试验,国产发动机同步进行研制;二是在适当时机换上中国自主研制的发动机。
刘大响说,随着大飞机项目的启动,相关技术取得较大进展,特别是中航工业商用发动机公司的成立,使我们有理由对中国大飞机早日装上“中国心”翱翔蓝天充满信心。
发动机堪称航空工业竞争的真正制高点。从加拿大、巴西到中国,全球大大小小飞机制造厂很多,但民用航空发动机基本上只能从美国、西欧国家购买。
今年初,中航商用飞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研发基地在上海市闵行区开工。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投资32.3亿元的这一基地,2013年竣工后可容纳近3000人,主要研制150座级大型客机C919发动机,将来还将满足250座级大型客机发动机研制需求。
作为客机“中国心”研制任务的承担者,中航商用飞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在珠海宣布,已组建代表中国航空发动机领域最高水平的“国家队”,目前正紧锣密鼓地开展方案设计、论证和关键技术攻关,预计今年年内完成第一轮设计方案。
“根据研制时间表,‘十二五’期间将装配出一台完整的、各项指标达到下一代世界主流水平的发动机验证机产品。”中航商用飞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继保说。
业内人士认为,继美国、法国之后,我国将利用高性能、低成本、优质服务和创新模式优势,逐步实现民用航空发动机国产化。从长远来看,真正的目标还是世界市场。
“我们还展示了备受关注的中国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太行’涡扇发动机,以及3000公斤推力涡扇发动机模型、车载式燃气轮机发电机组模型,充分体现了中国‘为世界发展贡献动力’的坚定信念。”林左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