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嫦娥二号最终处置方案将视卫星实际情况确定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11月23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1月23日电(记者 罗沙)嫦娥二号探月卫星总设计师黄江川23日在“科学与媒体对话——嫦娥二号卫星探月”活动中表示,我国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二号任务已经取得圆满成功,目前卫星各项状态良好,预定工作时间后最终处置方案要根据当时卫星状态而定。

    黄江川介绍说,嫦娥二号作为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主要任务是为嫦娥三号实现月面软着陆开展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继续进行月球科学探测和研究。10月26日,嫦娥二号卫星成功进行降轨,卫星进入远月点100公里、近月点15公里的试验轨道,开始对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月球虹湾区进行图像拍摄。

    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于登云告诉记者,虹湾区是探月工程规划过程中预选的五个着陆区之一,但最终嫦娥三号是否选择虹湾区着陆还需要根据当时实际情况来确定。作为探月工程的重要部分,嫦娥三号和四号将是更具有标志性的项目,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将是一种全新的航天器,目前研发进展情况良好。

    黄江川表示,嫦娥二号还有大约半年左右的工作时间,这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传输相关科学考察数据。在预定工作时间结束后,主要有三种处置方案,一是撞月球,二是返回地球,三是飞向更远的深空。最终采取哪种方案,要根据卫星当时运行状态以及探月工程需要来做安排。

基础平台建设决定我国航天技术产业化步伐

    新华社北京11月23日电(记者 罗沙)中国科协副主席、嫦娥一号总指挥栾恩杰23日在“科学与媒体对话——嫦娥二号卫星探月”活动中表示,我国航天技术产业化刚刚起步,在基础平台建设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努力。

    “我们距离产业化还太远。”栾恩杰说,虽然我国航天技术已经开始产业化步伐,例如我国的应用卫星已经开始向产业化发展,为社会服务。但是在运载火箭、卫星有效载荷、测控平台等基础系统方面,仍然需要努力加强能力建设。只有这些基础平台搞好了,才有产业化可言。

    “航天技术本身提供的是基础设施,例如卫星定位系统,带来经济效益的并不是航天技术,而是通信技术。所以说,航天技术的产业化,实际上是在基础设施上进行的二次开发。”栾恩杰说。

    嫦娥二号探月卫星总设计师黄江川说,航天技术的发展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基础,在这一点上它与汽车工业是相似的。航天技术的产业化,首先就需要加强面对市场经济的技术转化,还要全国各行业的协同进行。

    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于登云表示,中国航天界一直在把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作为发展目标和指导思想。在国家的支持下,航天界正在一步步试图走向市场化。航天科技产业化是一个整体工程,包括了从制造火箭卫星到发射、数据传输服务等整套工作。下一步,在完成国家赋予使命的基础上,中国航天界将会尽最大努力拓展市场,进一步扩大航天技术对整个社会的贡献。

 
 
 相关链接
· 专家揭秘国防科工局公布的嫦娥二号虹湾成像经过
·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嫦娥二号任务成功致贺电
· 航天局:我国首次发布嫦娥二号虹湾局部影像图
· 嫦娥二号卫星26日成功进入月球虹湾成像轨道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