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成都军区某工兵团47年坚持不懈开展学雷锋活动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11月29日   来源:新华社

永恒的雷锋 不变的“魂”
——成都军区某工兵团47年坚持不懈开展学雷锋活动记事

    新华社成都11月28日电(王文跃 向辉 欧阳治民)走进成都军区某工兵团,“雷锋灯箱”璀璨醒目,“雷锋歌曲”处处可闻,雷锋故事传诵不衰,与“雷锋”有关的历史、建筑、街道等,比比皆是。

    这个团是雷锋生前所在团队的“姊妹团”。47年来,这个团始终坚持把弘扬雷锋精神作为建团育人的主旋律,坚持不懈地开展学雷锋活动,团队多次被评为“学雷锋先进集体”,并荣立集体一等功。

    让雷锋精神传承不衰

    这个团道桥三连大学生战士伍龙平至今记得,自己入伍后经历的诸多与雷锋有关的“第一”:领到的第一本书,是《雷锋的故事》;学唱的第一首歌,叫《学习雷锋好榜样》;第一次参观团史馆,人人对着雷锋像宣誓;参加的第一个集体活动,是学雷锋做好事;上的第一堂教育课,是学雷锋标兵事迹报告会……

    “所有的第一次,都让我感到团队与雷锋有着十分特殊的关联。”伍龙平自豪地说,“当兵来到团队,我也成了雷锋的战友!”

    和伍龙平一样,每一名来到团队的官兵,都经历过这样的情感共振。雷锋的言行事迹和精神形象,在官兵的头脑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并潜移默化地进入心灵。

    “群众永远需要雷锋,雷锋精神永不过时。”团队把学雷锋做好事活动转变到参与驻地公益事业中,走开科技助民路子。他们开展的“雷锋在线”“雷锋扶贫”等服务项目,为群众提供了大量致富和劳动信息。同时,官兵积极参加驻地植树造林、修路架桥、环境治理等公益活动,组织医疗小分队奔赴偏远农村义诊服务,为贫困村兴修水利、发展养殖业等,受到群众赞誉。

    青年官兵的思想时尚而活跃,用雷锋精神育人,还要注重紧贴官兵思想特点,破除思想迷雾。

    这个团新建了学雷锋网站,官兵可随时上网观看和下载雷锋图片、录像和经验资料,给传播雷锋精神插上了科技翅膀。在《雷锋人生哲学漫画》中,形象生动的雷锋故事告诉官兵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我与雷锋比差距”“学学雷锋的价值观”等教育讨论活动,让官兵们兴致盎然。官兵人人知雷锋生平、知雷锋事迹、知雷锋精神实质、知团队学雷锋传统、会讲雷锋故事,雷锋的言行与形象深入人心。

    让官兵在平凡岗位中创造不凡

    学雷锋就是做好事——这一直观的感受,在这个团被赋予更加深刻和丰富、更加贴近军营实际、贴近官兵工作的内涵。

    47年来,团队6次精简整编,7次改变隶属关系,驻地从北国的白桦林边迁到了南国红土地,部队任务先后跨越了作战、施工、援外扫雷和国际维和等。无论任务怎么变,团队都激励官兵像雷锋一样,当好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无论在哪一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创造不平凡业绩。

    2009年9月,在团队召开的表彰大会上,某连连长林振益走上主席台,作为学雷锋标兵代表发言。让人耳目一新的是,他讲的不是自己如何帮助别人做好事,而是介绍自己“如何适应军事转变的需要,努力争做新型雷锋传人”的体会。

    正是从这样平凡个体的岗位闪光点中,官兵们寻找到了雷锋精神与时代脉搏和工作岗位的契合点,越来越多的官兵成为岗位上的“活雷锋”。

    战士杨定旺担负国防工程设施维护任务后,工作岗位从营区搬到了大山沟,成了“山底洞人”。在岩壁上,杨定旺写下了这样一首打油诗描绘其生活环境:“出洞一片绿,入洞一支烛。荒芜寂无声,但闻野兽嚎。朝起晨雾涌,夜来被子潮。毒蛇设‘关卡’,蚊虫伴长宵。”

    就在这样的环境里,杨定旺一干12年。其间,他刻苦钻研业务,成为水、电、风三大专业的技术骨干,排除了上百次设备故障,确保了设施无一损坏,被成都军区评为国防优质工程,他个人被评为工程维护管理先进个人。

    团队成立云南省地震救援队、国家交通应急抢险队、国际维和队后,地方大学生干部温志超承担了训练地震救援犬任务。虽然天天“驯狗”,温志超却驯出了道道,从他手上驯过的救援犬在多次地震救援中发挥重要作用。

    道桥三连战士李虎成为地震救援队队员后,不仅苦练“杀敌本领”,也练“救灾绝招”。在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他和战友们依靠过硬的本领,救出了包括“芭蕾女孩”李月在内的13名被困群众,抢通了前往“地震孤岛”的“生命线”,团队被中央军委记集体一等功。

    教导队教员李海燕、花松林立足本职刻苦钻研业务,在承担对旧装备挖潜改造的任务中,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深钻细研,先后研制出10余项成果,为提高部队训练水平作出了贡献。

    ……

    近年来,全团涌现出训练标兵、技术能手237名,97名官兵工作成绩突出立功受奖,41名同志受到军区和集团军的表彰;971人取得了大中专文凭,75人考上了军校,3人考上了硕士研究生,65%的战士掌握了电脑操作技能。

    教育官兵时刻不忘宗旨

    每逢过节,这个团都会派出代表,走访慰问挂钩帮扶的军烈属、学校、敬老院等。与此相应,驻地党委政府和群众也常在年节时走访慰问部队。细心的官兵有时会发现——地方的慰问品,常常比部队慰问地方的价格要贵。

    “现在地方经济发展了,群众的日子也越来越好,部队给地方慰问是不是有些多余?”这一“军地反差”,让一些官兵犯了嘀咕。

    “雷锋精神是一种道德修养,是一种精神力量,更是一种人格品质,与贫富没有关系。”在教育课上,团政委王良斌说,“任何人都需要帮助,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

    野外驻训、抢险救灾、维和援外……秉承这一精神,部队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把爱心传播到哪里。在做好事中,团队还注重转变思想观念,改进方法,让学雷锋活动与时俱进,由过去零散的、自发的个体行为,转变为更多的有组织、成规模地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由过去一般的送温暖和义务劳动,转变为科技扶助、智力扶贫等。

    2008年,团队执行抗震救灾任务结束后,主动与驻地最贫困的小石桥彝族乡取得联系,结成了扶贫对子,积极帮助他们开发龙马旅游胜地,帮助该乡脱贫致富。

    在完成教育训练任务的同时,团队还通过支援地方经济建设践行雷锋精神。近年来,团队先后承担了“南过境”干道、“昆明—玉溪”等公路的施工任务。在支援西部大开发活动中,团队千里奔赴施工地,参加了“兰—成—渝”输油管道工程施工。官兵们不畏山高路险,开掘隧道1270米,修筑道路33公里,高效优质低耗完成了施工任务,被誉为支援西部大开发的“开路先锋”。

    以往,这个团把组织官兵上山砍树条扎扫把、用树干架大棚、挖草皮绿化营区,作为开展学习雷锋活动的内容。随着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官兵们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他们每年都组织官兵在驻地周围荒山上义务植树,先后把1万多株树苗种上了秃岭。如今,百亩“雷锋林”染绿了荒山,驻地也被评为“生态宜居城市”,部队被评为“绿色生态营区”。

    在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中,团队教育官兵视人民利益重如山,像雷锋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官兵们自觉把爱人民、为人民服务付诸实际行动,力所能及地帮助人、关心人,用自身言行体现雷锋精神。

    为激发官兵学雷锋热情,他们对学雷锋积极分子实行考学、转士官、选拔、立功受奖优先等政策。近3年来,团队树立的30名学雷锋标兵中有17人提职,6人转为士官,2人由士兵提干,2人荣立二等功。全团涌现的219名学雷锋积极分子,都受到嘉奖。

 
 
 相关链接
· 拉萨开展学雷锋活动
· 义务献血学雷锋
· 各地开展多种活动迎接“学雷锋日”
· 雷锋家乡湖南望城县创设“365天天学雷锋”机制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