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12月29日电(记者梁钢华)如今,敢为天下先的珠三角,在科学发展之路上,扬帆起航,目标更加高远: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角逐全球区域经济主导权。
站在承前启后的历史门槛上
珠三角曾经凭借国家赋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走在了经济发展的前列,许多岭南水乡神话般嬗变为“世界工厂”。进入“十一五”后,珠三角则面临着一系列“成长烦恼”,先发“劣势”开始显现。经济结构上,早期引进的外向型产业集群层次偏低,外向依存度偏高;与土地、资源、人力等成本率先步入“高位”时代相应的是,产品经济附加值提升偏慢,形成了“上压下顶”之势;发展动力上,改革率先步入“深水区”,小富即安思想抬头,改革锐气不足;发展方式上,面临一系列制约因素,科研力量严重偏少,拖慢了自主创新步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说,日本、韩国、德国等,在人均GDP达到1万至1.2万美元时都出现明显的增速回落,规律性很强。2009年广东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依照国际经验,将面临“增速回落”的挑战。珠三角的“先发烦恼”现象在我国沿海地区具有一定的共性,给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时限要求。“如果不能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有实质性进展,必然面对严重的困难局面,并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打造世界级高增值经济集聚带
珠三角跨越历史门槛,不仅是自身发展需要,更是中国经济腾飞的需要。早在2007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就指出,作为珠三角城市群“领头羊”的广州必须有胆有识,以世界眼光谋划发展新路,“向世界一流城市叫板”。
在成功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霾后,珠三角站在深入落实《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谋划“十二五”规划的双重节点上,下一个产业提升目标,就是打造世界级高增值经济集聚带。在中央政府第一次将珠三角纳入国家层面制定的规划——《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明确为珠三角定位,“粤港澳共同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为了将《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付诸实施,广东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一年开好局、四年大发展、十年大跨越”三个工作阶段。“十二五”正是珠三角“四年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广东省制定了推动珠三角“四年大发展”的重要路线图和“施工图”,精心制定了涵盖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十大工程”,包括:珠三角轨道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创新发展平台、宜居城乡建设、珠三角基础设施现代化、文化强省建设、粤港澳紧密合作拓展、珠三角生态体系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人才引进培养等。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一系列积极变化:变“单打独斗”为“一体化发展”。
广东把珠三角9市按一个超级大城市去统筹谋划,填平城际鸿沟。今年8月,广东省政府公布珠三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基本公共服务、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等五个一体化规划。做强“主体经济”,摆脱“外向牵引”。“十一五”后期,广东外贸依存度急速下降:2007年为155%,2008年为133%,2009年进一步降至106%。这一数据变化,说明广东经济已从外向型经济“一枝独秀”走向“内外源并举”,是一种结构性变化。
珠三角在自主创新中并没有抛弃传统产业,而是极力抢占这些产业的高端环节,提高附加值,做优做强。培育高端服务业快速崛起。广东省政府已制定实施《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服务业作为珠三角未来发展主动力的发展目标得到进一步细化,日益成为区域最具活力的产业。今年,广州市GDP将可望突破万亿元大关,而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将超过七成。
催生成长一批本土世界级企业。在珠三角,目前已相继诞生了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中集、格力、美的等一大批在国际上具备行业领袖地位的跨国本土企业,这些企业“根扎珠江、花开国际、果结全球”。
承载“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新使命
作为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珠三角还承载着先行先试,继续为全国新一轮科学发展创造新鲜经验、担当全国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试验田”的历史使命。
珠三角在解放思想大讨论中形成了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共识,扫除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利益和体制障碍,在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上取得突破。
2009年5月,《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四个先行先试”:对国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先行先试;对符合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符合我国未来发展方向,需要试点探索的制度设计先行先试;对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对全国具有重大示范带动作用的体制创新先行先试;对国家加强内地与香港经济合作的重要事项先行先试。深圳政府机构改革拉开大幕,将原有46个政府部门精简为31个,精简幅度达1/3。探索市民参与社会管理新模式,拟把建设公民社会写入“十二五”规划。
佛山市顺德区去年9月份在全国率先试行县域“大部制”改革,将党政机构由原来的41个精简为16个,精简幅度接近三分之二。今年5月起,佛山市将顺德区“大部制”和“简政强镇”改革全面推广至其他四个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