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适度宽松”转向“稳健”中国货币政策发生改变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12月03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2月3日电(记者 王宇 韩洁)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向外界释放出重要信息:我国货币政策将由此前的“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

    会议提出,2011年我国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这是我国货币政策基调的重大转变。此前我国货币政策基调曾先后发生多次转变。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我国开始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2007年底,为抵御日渐明显的通胀压力,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为应对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在2008年11月,我国开始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助推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率先反弹,迅速企稳回升。

    “与前两年相比,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明显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国内经济已进一步企稳,同时流动性过剩,通胀预期居高不下,货币政策已经到了回归稳健的重要节点。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增长10.6%,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5个百分点。体现经济活力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也已连续第四个月出现上涨,我国经济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与此同时,随着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开启,全球流动性泛滥,国内物价上涨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10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4.4%,创出25个月来新高。

    “在经济形势出现向好变化后,现在更需要关注物价上涨的风险。”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认为,货币政策基调的改变,可向市场传递出明确信号,通过货币信贷的合理投放,达到稳定物价的目的。

    事实上,自今年年初以来,针对形势的变化央行加强了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先后通过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次加息和持续的公开市场操作,适度调控货币信贷投放力度。

    接受采访的专家还指出,从长远来看,“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张礼卿认为,只有当货币条件回归常态、资金价格保持在一定水平后,企业才会有动力进行技术创新,国家转变发展方式的步伐才会加快。

    专家指出,“稳健”并非“紧缩”,它是一种在多目标下保持平衡的货币政策,可随时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双向微调。

 
 
 相关链接
· 国办关于调整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
· 央行月内两调准备金率 我国货币政策向常态回归
· 外交部副部长:美应就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作出解释
· 央行发布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10年第三季度例会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