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华:发达国家率先垂范有利于推动气候谈判
新华社北京12月7日电(记者惠培培)针对国际社会对坎昆会议能否取得实质成果看法不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日前在做客中国电视网《环境》电视栏目时表示,这主要是由于一些发达国家不作为造成的。
潘家华说,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坎昆会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目前,气候谈判进程受阻,原因较多,最主要是因为美国没有作出任何有实际意义的减排承诺。在发达国家中期减排目标问题上,美国始终是一个决定性因素。美国参议员利伯曼今年5月在参议院提出一份气候变化法案,要在2020年前使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17%。该法案已提出半年多,但在参议院审议中举步维艰迟迟过不了关。而民主党在11月举行的美国中期选举失利,也使得该法案短期内在国会通过的机会变得更加渺茫。所以,美国的不作为和国内机制的制约使得整个谈判进程难以向前推进。
潘家华指出,多数发达国家没有率先垂范,也是气候谈判进程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发达国家不仅没有制定合理的减排目标,还把责任推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而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由于受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制约,还需要一定排放量的增长来保证发展。显然,发达国家由此大加指责是没有道理的。
潘家华:面对坎昆会议要有积极和审慎乐观的态度
新华社北京12月7日电(记者刘袁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正在坎昆召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存在的各种分歧,使得各方对坎昆会议的前景都表示不容乐观。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在做客中国电视网《环境》电视栏目时表示,要怀着积极、审慎乐观的态度面对坎昆会议。
潘家华说,之所以积极是因为今年在哥本哈根所形成的共识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他认为在坎昆会议上,会就资金和透明度等问题形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
而之所以谨慎的乐观,潘家华表示,是因为各国不可能就关键问题,特别是减排目标问题达成共识。但相信在坎昆会议上,通过进一步的沟通、对话,会取得实质上的进展。
专家指出:发展中的环境问题要用发展来解决
新华社北京12月7日电(记者刘袁媛)环境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日前在做客中国电视网《环境》电视栏目时表示,发展经济肯定会影响环境,而要改善环境,不发展经济也不可能实现。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环境问题需要通过发展来解决。
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在谈到各国在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环境问题时,潘家华指出,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大家的目标一致,是以最小的环境代价、最少的能源消耗来完成最大的工业化进展。但发展中国家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面临更多的制约。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要发展,基础设施投资要增加,能源消费也会增加,随之而来的温室气体排放也由此成为一种必然。发展中国家由于比较贫穷,保护环境的力量有限,必须将气候变化问题放在发展中来解决。
潘家华强调,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人类进步的两个方面,其实他们并不对立,因为发展的目的就是要改变、改善环境。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方式上也应该有所不同。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来保护环境。而发达国家则应通过改进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来实现减排。而且,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过程,应该在环境保护方面先行一步。
在《京都议定书》基础上稳步推进气候谈判
新华社墨西哥坎昆12月6日电(新华国际时评)(记者任海军 刘莉莉)正在坎昆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进入一个关键阶段。正如大会主席、墨西哥外长埃斯皮诺萨6日所指出的,《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问题成为大会的难点。
1997年12月,这份议定书在日本京都“诞生”。它是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精神而制订的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执行文件。《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2008年至2012年第一承诺期设置了具体的减排目标,并设立监督惩罚机制。但议定书尚未就2012年至2020年第二承诺期发达国家如何减排作出具体规定,各方期待坎昆会议能达成共识。
然而,13年后的今天,少数发达国家却对这份议定书何去何从提出质疑,对正处于重要关头的气候变化谈判发出一个危险信号。
《京都议定书》堪称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里程碑。自1998年3月开放签字到2009年2月,已有183个国家通过这份议定书,这些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61%以上。可见,议定书代表了国际社会的共同意愿,并且具有国际法的效力,其地位不容置疑。
《京都议定书》也是继续推进气候变化谈判的起点。无论是“巴厘路线图”还是《哥本哈根协定》,多年来国际社会从议定书出发推进气候变化谈判,凝聚共识非常艰难,每个成果都弥足珍贵。如果从这一基础倒退而“另起炉灶”,则无异于前功尽弃,由此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更可能极大地挫伤气候变化谈判的努力。
少数发达国家以美国没有加入《京都议定书》作为质疑其效力的借口,这种“向后看”的做法并不可取。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消极态度,是国际社会批评对象,而不应成为效仿对象。
以新兴国家没有承担具体减排目标为“挡箭牌”更站不住脚。首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已指明“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其次,新兴国家自愿减排行动也已作出了巨大贡献。比如,中国在“十一五”期间排放强度降低了20%左右。坎昆会议各方指出,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有明确目标并采取了切实有效的行动,给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
从气候谈判的各项既有成果出发,凝聚最大共识,取得务实而平衡的进展,是国际社会对坎昆会议的最大期望。而要达到这个目标,《京都议定书》是现实的基础。
正如欧盟负责气候事务的委员赫泽高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我们在已拥有的基础上继续建设,而不是花上几年时间重新建造相同的东西。”印度谈判代表维夏尔马也指出:“我们必须驱散笼罩在《京都议定书》上空的阴云,因为我们不想看到坎昆会议成果受阻。”
坎昆大会“中国日”讲述中国低碳行动
新华社墨西哥坎昆12月6日电(记者陈瑶 赵焱 刘健)作为坎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边会之一,6日举行的“中国日”活动吸引了多位地方政府代表、企业家以及非政府组织人士参与,集中介绍、展示了中国的低碳行动。
“中国日”以“低碳发展:中国在行动”为主题,通过展示中国5个具代表性的低碳省、市、县纪录片、发布《中国清洁革命报告Ⅲ:城市》、举行城市高端论坛、中国企业与世界知名企业绿色实践论坛,以及分享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案例,层层解读中国的低碳发展。
气候组织全球执行总裁马克·坎贝尔说,作为长期致力于促进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非政府组织,气候组织近年来一直关注着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令他吃惊的是,中国在节能和清洁能源革命方面做了非常多的积极努力,一些工作是世界其他国家甚至中国的民众都不了解的。
多年活跃在国际环保领域的坎贝尔说,由于缺乏了解,目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民众对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所做的努力仍存在一定的误解,而“中国日”的一系列论坛以及《中国清洁革命报告》很好地展现了中国的低碳行动,帮助世人了解中国在绿色环保方面的贡献,了解中国的各大城市是如何处理低碳与发展的矛盾、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