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七连增":跨越半个世纪新辉煌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12月11日   来源:新华社

通讯:跨越半个世纪的新辉煌
——写在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七连增”之际

    新华社北京12月10日电(记者董峻、王立彬、张辛欣)解决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水旱灾害频发,土地、水资源紧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各种不利因素日益考验着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

    2010年12月。中国向世界宣布粮食生产实现“七连增”,在世界粮食生产史上书写了崭新的一页。

    事非经过不知难,“七连增”为国家的发展、和谐、稳定奠定了新的坚实基础

    “七连增”是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的第一次,标志着中国粮食生产登上一个持续稳定的新台阶。

    如果以年份为横轴、产量为纵轴,我们会发现,从2004年到2010年这七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划出了一道优美的上扬弧线——

    2004年,46947万吨,增产9.0%。

    2005年,48401万吨,增产3.1%。

    2006年,49746万吨,增产2.8%。

    2007年,50150万吨,增产0.7%。

    2008年,52850万吨,增产5.4%。

    2009年,53082万吨,增产0.4%。

    2010年,54641万吨,增产2.9%。

    七年,七个坚实的脚印;

    七年,七个沉甸甸的丰收。

    七年中,从高温干旱到洪灾泥石流,从国际粮价波动到种粮成本飙升,我们经历风雨——

    2010年初,西南5省份发生百年不遇特大干旱,农作物受灾面积超过1亿亩;

    春季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粮食主产省份遭遇大范围、长时间的低温寡照;

    夏季,多数省份遭受洪涝灾害,111条河流发生超历史的特大洪水……

    七年中,从取消税负到大幅增加投入,从推广良种到建设大型商品粮基地,我们稳步前行——

    2004年,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总量超过2000亿元;2010年,中央财政在年初预算安排“三农”支出8183亿元的基础上,又追加支农资金投入100多亿元;

    2010年,在粮食生产的紧要关头,国务院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相继出台冬小麦弱苗施肥补助等政策措施,力度之大、针对性之强前所未有;

    2004年到2009年,全国新增农田灌溉面积6700万亩,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升了耕地产出能力。

    7年来,7个中央一号文件,始终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粮食生产能力成为始终不渝的追求。

    2007年,中国提前实现“十一五”制订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万亿斤的目标。自此,连续4年全国粮食总产稳定在了这个标准之上。

    近年来,面对不断发展的城镇化、工业化,面对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一些国家不同程度出现了粮食危机。但中国出现的完全是另外一幅图景——

    粮食播种面积连续3年稳定在16亿亩以上,表明中国粮食生产的资源保障正在巩固;

    2010年粮食平均亩产比2003年提高40公斤,表明科技支撑能力有新的提高;

    2010年有效灌溉面积比2003年增加7600多万亩,表明抗御风险能力有所增强;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比2003年提高19.5个百分点,表明农机装备水平显著提升;

    ……

    “这是一个标志,意味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万亿斤水平。”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连年丰收,为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稳定物价总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

    始终突出“重中之重”、把粮食生产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是实现“七连增”的根本原因

    中国人的饭碗不能端在别人手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的方针。

    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新阶段,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较快发展的势头。在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同时,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任何时候都要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

    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七个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尽管每年的文件主题各有不同,但一以贯之的是明确提出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一手减免农业税收、一手直接补贴农民等措施,效果立竿见影,当年增产粮食775亿斤,成为中国历史上粮食增产最多的一年。”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对那一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记忆犹新。

    七个“一号文件”——粮食“七连增”,是巧合,更是必然。

    实现“七连增”,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自觉运用到“三农”工作的重要成果,是国家不断调整城乡关系、不断强化支农惠农政策的必然结果。

    七年间,我国逐步探索出一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 “加法”、“减法”、“乘法”的组合拳:

    做足“加法”——建立对农民种粮补贴制度,实行“四补贴”,补贴资金由2004年的14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345亿元。对产粮大县进行财政奖励,资金由2005年的5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80亿元。

    做尽“减法”——从2006年起,全面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为农民减轻负担1300多亿元。

    做好“乘法”——从2004年实行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以来,粮食收购价格不断提高,小麦累计每斤提高0.17至0.18元,稻谷累计每斤提高0.23至0.3元,价格信号强烈,效果倍增。

    一系列重大举措极大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丰收的喜悦挂在亿万粮农的脸上。

    农业科技进步成为粮食丰收的另一大决定性力量。从主要依靠手工劳作到机械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从“386199”部队到种粮大户、种粮能手的转变,科技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强力推动着粮食丰收。

    近年来,中国粮食增产数量的三分之二依靠单产水平提高。良种覆盖率已提高到95%以上,粮食单产提高到每亩330公斤。

    今年,面对严重灾害,全国50万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巡回技术指导和科技服务,及时将农业科技送到农民手中。

    病虫害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技术、防灾减灾保护性耕作技术和避灾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等一大批新技术,对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始终不渝地重视粮食生产,为粮食丰收提供了坚强保障,也为今后进一步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

    2010年,西非国家尼日尔遭遇严重饥荒威胁。

    10月16日,第30个“世界粮食日”前夕,该国10万多名两岁以下的幼儿,吃到了中国通过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的价值百万美元的食品。

    中国人以世界6%的淡水资源、9%的耕地养活全球22%的人口,这一奇迹让人惊叹。“七连增”的诞生,是中国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

    2008年上半年,当世界粮食均价一度上涨超过45%,全球粮食储存跌至1.21亿吨的30年最低点,中国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和95%的粮食自给率,从容应对了国际粮价波动,保持了粮食供应和价格的基本稳定。

    “粮食供求基本面不支持价格大涨。”国家粮食局副局长曾丽瑛表示,“当前我国粮食供需基本平稳,库存比较充裕,供求基本面不支持价格大幅度的上涨,国家完全有能力保障市场供应。”

    “中国的成就让其他国家在战胜饥饿方面充满了信心,鼓舞效果非常明显。”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办公室主任韦安夏说。

    最近,俄罗斯、巴西等国粮食减产加大了全球新一轮粮价上涨压力,中国“七连增”有望成为国际粮食市场的“稳定器”。

    “自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以来,全球粮食供应形势有了一些改善,但今年下半年粮价上涨压力加大。”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驻华代表处助理代表张忠军说,“中国粮食增产对于改变粮食短缺的预期将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不仅如此,成功养活自己的中国人已经开始向世界上那些挨饿的人们伸出了援助之手。

    2005年末,经商中国政府同意,世界粮食计划署不再向中国提供新的无偿粮食援助。就在停止接受援助的当年,中国就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的世界第三大粮食援助捐赠国。

    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中国广泛参与和支持配合粮农组织的各项活动。2008年9月,中国宣布向粮农组织捐款3000万美元成立信托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从1996年至2010年8月底,中国已向非洲、亚洲、南太平洋及加勒比地区23个国家派遣了800多名农业援外人员,涉及种植、畜牧、水产、水利、园艺等多个领域,得到受援国政府和民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赏。

    打破“两增一减一平”的怪圈,实现来之不易的“七连增”,是党中央国务院新时期强农惠农政策的光辉成果,是亿万中国农民辛勤劳动的伟大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必将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民以食为天,丰衣足食、国泰民安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梦想。仓廪实、天下安,中国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给世界的精彩答卷,必将极大地鼓舞中国人民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相关链接
· 农业部通知开展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和个人表彰活动
· 四川省2010年前三季度粮食生产整体形势好于去年
· 《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的实施意见》出台
· 农业部部署“三秋”生产工作 筹划明年粮食生产
· 山东省秋粮丰收在望 粮食生产有望“八连增”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