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12月11日电(记者 许茹 杨三军)“前段时间莴笋运不出去,价钱跌到每斤8分钱都卖不掉,真是急死人。最近多亏政府多方想办法,现在销售情况开始好转,莴笋价格已回升到2角钱一斤。” 10日,在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成都丰碑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钟光辉笑着说。
当日,成都市委农办与市商务局举行了“农餐”对接会,来自彭州、郫县、都江堰等成都所辖县区的95个农业专合组织、蔬菜生产基地和企业,与老房子、红杏等成都60余家餐饮企业签订蔬菜等农产品直销协议,现场签约金额3.5亿元。
这次“农餐”对接会只是成都市近期组织的多个蔬菜等农产品对接会之一。11下旬以来,受异常气候影响,成都蔬菜出现大面积提前成熟、集中应市,加之柴油紧缺、省外运输车辆减少,全市外调类大宗蔬菜外销量急剧下降、价格持续走低,个别蔬菜品种价格甚至跌至6分钱一斤,面临烂在地里的境地。
成都市委农办高级农艺师梁岩告诉记者,为进一步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促进农产品营销,自11月26日开始,全市先后组织了农产品进超市、进集贸市场、进社区、进集体食堂等产销对接活动。与此同时,市政府千方百计调运柴油,设立“绿色加油站”(拉菜车辆可随时加满油箱),促进蔬菜外销,取得了良好效果。
梁岩说,以上措施的实施目前已取得较明显的成效,全市蔬菜“卖难”得到有效缓解,蔬菜价格也开始逐步向合理价位回升。以彭州市的蔬菜基地为例,现在每天前来拉菜的货车已由前段时间的20辆左右增加至70辆左右,而且还在不断增加,莴笋价格也由最低时的每斤8分钱回升到2角。
成都市分管农业的市委常委文登来说,近期全市举办的蔬菜产销对接活动可使三方受益。首先是可以有效平抑终端价格,让消费者得到实惠;其次,超市、餐饮企业等商贸企业降低了进货成本,并可确保农产品的可追溯性和安全性;第三,蔬菜滞销问题得到解决,而且农民卖菜减少了中间环节,有利于菜农增收。
文登来表示,今后全市将全面推广蔬菜等农产品“农超”、“农餐”对接等模式,畅通农产品直销渠道,并通过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扶持,使这些有效的产销模式形成长效机制,保障“菜篮子”产品的有效供给、价格稳定和农民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