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西部民族地区各界人士谈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12月14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2月14日电 地域辽阔、资源富饶的西部民族地区,如今又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西部大开发迎来第二个十年,“十一五”规划接近收官,“十二五”规划即将开局。

    资源、生态环境、民生……面对一系列难题,部分人士指出西部民族地区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着力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轮子”一起转动。

    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

    依托丰富的矿产和自然人文资源,近年来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势头迅猛,能源、化工、冶金、旅游、农牧产品加工等产业优势已经形成。

    与此同时,西部民族地区产业链条短、初级产品比重高、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大、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今后提升区域发展水平的空间所在。”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牙萨宁说,“十二五”期间内蒙古将深入推动能源、化工、冶金、农牧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调整升级,因地制宜培育新兴产业等增长点。

    不只是内蒙古,当前在西部民族地区,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实现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已经时不我待。

    “近些年我们关停了大量的小冶炼厂,取消了冶金工业园建设计划,并提高了项目准入门槛。”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保税港区管委会投资促进处处长丁起文介绍,以前有一家大型钢铁企业想在钦州投资设厂,地方政府考虑到钢铁属于产能过剩行业,而且资源、能耗消耗大,坚决不予批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黄银荣认为,在新一轮开发建设中,西部民族地区必须坚持高技术和低能耗、低污染等标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比如,为更好地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转移,建议东部和西部地区强化协作,分别拟订产业移出和承接规划。

    “生态环境是宝贵的财富,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严守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原则。”丁起文说。

    被誉为“中华水塔”的青海省近年来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省”战略,三江源地区、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已得到遏制。然而,地方政府也因此付出了巨大代价。为此,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孙发平、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厅长高锡林建议,我国应尽快探索建立以国家为主、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受益地区以及社会各界参与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此外,生态建设还应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发展林草产业拓宽地方政府和居民的增收空间。

    统筹城乡优化发展格局

    “增强西部民族地区的区域发展协调性,必须统筹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加强以交通为主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人、财、物、信息等生产要素高效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云南省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周开联说。

    为打开区域发展新局面,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委不久前组织4000余名党员干部下基层,为加快农牧区发展出谋划策。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委书记陈建华说:“对甘肃而言,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尤为重要,而统筹城乡发展则是难点和重点。”

    “消除地区发展差距,既需要制度上的安排,又要有资金保障。”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于光军说,近年来内蒙古为优化发展格局,在推动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金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同时,还注重辐射带动周边的巴彦淖尔、乌兰察布等四个盟市。此外,内蒙古还采取资金倾斜、项目优先安排、对口帮扶等系列政策,加快东部五个盟市的发展步伐,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

    广西壮族自治区发改委发展规划处处长唐爱斌认为,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还应实施区域发展整体布局,实现区域互动、协调发展。同时,国家应加大对革命老区、边疆地区等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

    藏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96.6%的青海省,与四川、甘肃、西藏和新疆接壤,在经济、宗教信仰、文化等诸多方面双方相互渗透融合,具有较强的辐射力。

    青海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丁忠兵说,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就是要打造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持续增长的产业群和城市群。例如,打造兰州-西宁、西宁-格尔木-拉萨经济带以及青藏铁路沿线经济带、兰新铁路复线经济带,发挥其辐射带动功能,进一步做大做强传统支柱和优势产业,积极扶持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统筹城乡,优化地区发展格局。

    “西部民族地区还应树立全面开放的理念,对内实现良性对接互动,对外开展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广西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处处长唐爱斌说,比如东部企业到西部地区建厂,不仅能进军西部市场,还能以此为基地进军海外市场,这对实现地区经济发展、出口市场多元化、保障国家经济安全都具有战略意义。

    以人为本大力改善民生

    城乡居民收入相对较低,贫困人口多,社会保障水平低……部分人士指出,西部民族地区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还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改善农牧区生产条件、促进就业、促进牧民增收、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和扩大覆盖面、实施城乡居民安居工程、解决农牧区饮水安全问题……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指出,今后内蒙古在发展中将坚持富民与强区并重,全自治区要像抓强区指标一样抓富民指标,统筹做好各项民生工作。要通过抓民生工作形成的倒逼机制,大力发展富民产业,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城乡居民。

    着力改善民生也成为西藏、新疆、广西、云南、青海、甘肃等西部省区的一大工作重点。

    “由于长期吃高氟水,我们村30岁以上的人牙齿几乎全是黄的,身体关节也容易变形。随着安全饮水工程的实施,目前全村的吃水问题已基本解决,现在年轻人的牙都白多了。”说到西藏大力实施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日喀则地区谢通门县卡嘎镇卡嘎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多多颇为感慨。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水利厅了解到,“十一五”期间西藏民生水利工程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已经累计解决153.2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多数地方实现了自来水入户。此外,西藏还大力实施安居工程、碘盐推广、农村公路交通建设等民生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

    除了在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利民、惠民,近年来文化惠民也成为西部民族地区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厅长王志诚说,“十二五”期间内蒙古将以“文化民生”为主题,加强文化活动场馆、站点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组织戏曲下乡等重点文化工程,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执笔记者任会斌,参与记者程群、张亚东、滕军伟、赵春晖、关桂峰、张泽远)  

 
 
 相关链接
·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西部地区管理人才创新培训工程实施工作的通知
· 我国西部200万平方公里“无图空白区”将被填实
· 北京将出台《促进西部地区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
· 中国西部沿海唯一保税港区通过对外开放预验收
· 关于进一步做好东部城市对口支持西部地区人才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
· 国家高速青兰线陕西段通车 将成西部出海大通道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