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19日电(记者 曹曙光、朱国亮、吕雪莉、骆晓飞、王志伟、关俏俏、张丽娜)今年的冬天似乎格外冷,但当记者走进青海省玉树县结古镇甘达村村民巴桑扎西家时,暖和的屋里摆着崭新的藏式家具,桌子上放着麻花、水果、饮料等;炉子上的大锅里,煮着羊肉,老远就能闻到肉香;厨房里,整齐地码着米面油等。
“党和政府给我们盖了这么好的房子,还发了钱、米、面等,我们真的特别开心。”村民琼才仁笑得合不拢嘴。
今年以来,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援下,夺取了抗灾救灾的重大胜利。
年终岁末,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怎样?他们在想什么、盼什么?最近,新华社记者深入灾区,倾听灾区干部群众的肺腑之言。
“受这么大的灾,还能有这么好的生活,很意外也很满足。”
寒潮来袭,甘肃舟曲气温大幅下降。“如果是住帐篷,那就冻坏了。”舟曲县藏族妇女许玛曲说,“好在政府将我们安排到了廉租房,还发了炉子、煤、电热毯。”
50岁的许玛曲退休在家,丈夫下岗多年,唯一的女儿才12岁,刚上初一。她和丈夫花了多年积蓄,在舟曲县城白龙江南岸买了一套房子,一家三口过着安定、快乐的生活。然而泥石流打破了这一切。
许玛曲清楚地记得,她一家是在8月11日住进帐篷的,那是县城三中操场上的10号帐篷,帐篷里有床、有被褥,早中晚都有政府人员和志愿者发方便面和矿泉水,后来还开了食堂,可以吃到热菜热饭,喝上热水。
10月12日,考虑到冬季天冷,帐篷保暖性差,当地政府又将受灾群众安置到了新建的两栋廉租楼内。许玛曲告诉记者,大的房子两户一套,小房子一户一套,此外政府还给每户发了一吨煤,一个带烟囱的取暖炉子,一套煤气灶,一人一床电热毯,一人一袋米一袋面,棉衣棉裤发了好几套。
“这个冬天取暖、吃喝都不愁。”许玛曲说,“受这么大的灾,还能有这么好的生活,很意外也很满足。”
“群众过冬都有了保障,这是最让我们欣慰的”
在青海玉树的扎西北片区,居民尕卓给记者算了一笔小账:“光取暖补助一人一天5块钱,我们家4口人,一天有20块钱,一袋牛粪八九块钱,一天两袋牛粪,足够了。”
西杭片区管委会群众生活组组长才仁尼玛说起片区情况,如数家珍。西杭片区2544户8079人,粮食发放每人1桶清油、10斤青稞、36斤面粉、46斤大米;资金发放每人每天10元钱生活补助,5元钱取暖补助;还有生活用具、火炉购置款、棉被等,都一一发放到位了。
“现在片区的水电都通了,安置点上都有学校、医院、超市、菜市场等,生活还是比较方便的。就是吃水、用电有时候不太正常。”才仁尼玛说。
记者了解到,受自然条件严酷、建材匮乏、施工期短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今年虽然大部分住房项目已经开工建设,有的具备基本入住条件,但由于水电等配套设施还不具备,一些群众还不能入住新居。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未雨绸缪,从9月份开始,就筹集资金、组织过冬棉帐篷,及其他各类物资,让受灾群众住有所居,温暖过冬。
记者了解到,玉树州在赛马场等地建设了11个集中安置点,22个供水点分布在11个集中安置点,电通到家家户户的帐篷。在各安置点还合理安排了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和商业、金融、通讯、邮政等服务网点,方便群众生活。
玉树州州长王玉虎说:“目前,重建已经进入冬歇期,过冬的物资和补助资金都已经发放到位,群众过冬有保障,这是最让我们欣慰的。”
他说:“过冬人均资金发了2000多元,吃的、住的、穿的都不发愁。最担心的是,天冷冻了水管,吃水不方便,还有消防安全。这也是我们冬季要重点抓的工作。”
“有了好收成就好过年了”
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是广西受旱灾影响最为严重的县之一,而德峨乡因为石山面积广,旱情又是重中之重。
在德峨乡德峨村偏坡屯,绵绵细雨中,31岁的苗族群众何发济和他的妻子何发奶一起来到自家地里背玉米秸。何发济家的一片1.6亩的玉米地今年10月收获了800公斤玉米。和周边的上百亩玉米地一样,何发济一家所用的玉米种子都来自隆林县农业部门的免费赠送。因为全家5口人只有这1.6亩地,干旱给何发济一家带来沉重打击。到今年4月份,何发济家的玉米仍然无法下种,有颗粒无收的危险。
在5月份,农业部门筹备抗旱、抗倒伏的水稻玉米杂交种子60.84万公斤,为旱区群众解了燃眉之急。何发济说:“有了好收成就好过年了。拿这些玉米配猪菜,我现在养了10头猪,已经长到了50多斤,准备春节时卖,可以有4000元到5000元的收入。”
德峨乡长么村的壮族群众黄明强说:“在旱季,政府的送水车把水送到离我们最近的公路边上,我们度过了最难的时候。在我所在的村寨,县里拨款新建了4口大水柜,现在喝水有了保障,也可以购买猪苗了,相信明年会有好日子。”
“今年越冬应该没有问题”
今年,新疆阿勒泰、塔城地区出现了60年一遇的寒潮暴雪灾害,降雪持续时间之长、降雪量之大、积雪之厚、气温之低,历史罕见。70岁的斯哈克老人感叹道:“我这一辈子经历过四场大雪,但从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雪!”
实现“标准化定居”是改变牧民居无定所生活状态,增强抵御各种自然灾害能力的有效途径。在福海县阔克阿尕什乡,牧民草原别克·阿什拜一家人只花了3.4万元就搬进了100平方米的定居房。房子宽敞明亮,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一样不少。还有50亩的饲草料地和暖圈。草原别克·阿什拜说:“政府补贴了近一半资金,我才能搬进定居房。这是我们一家五口人在新房里度过的第一个冬天,别提多温暖了。”
记者近日回访灾区时看到,为确保牲畜安全越冬,新疆阿勒泰、塔城、伊犁等地各乡镇、部门、牧民早动手、早准备,积极安排落实各项防灾减灾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阿勒泰地区通过自储、调运、青贮等方式,储备饲草料99万吨,其中饲草91万吨、饲料8万吨,全面完成储备计划。
记者在布尔津县窝依莫克乡通克村易地搬迁点看到,这里的牧民家家院落里都堆满了饲草。牧民孜亚提今年饲养了大小牲畜共70头(只),去年由于饲草料储备不足,家中的牲畜通过各种渠道勉强过冬,今年在冬季来临前,他就早已备足了饲草料。孜亚提说:“今年越冬应该没有问题。”
窝依莫克乡副乡长加尔恒说:“今年乡里提早做好了牲畜越冬的充分准备,对牧民做好入户宣传工作,乡政府也准备了300方草、50吨料,同时还要求每个村委会也储备2吨料、200方草,便于及时应对突发事件,确保牲畜安全越冬。”
“我希望政府多组织创业培训”
近日,内蒙古乌拉特后旗获各琦苏木毕力其尔嘎查牧民毕力格家的小作坊格外红火,他和几户牧民正在制作奶食品,由于采用的是传统的制作手法,奶食品味道纯正,生意也不错。
2009年11月底,乌拉特后旗遭受了自1970年建旗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自然灾害。牧民毕力格家养的300多只羊眼看就要断顿,好在苏木政府干部给他家及时送来了5麻袋颗粒饲料和50捆草。不过,那场雪灾还是逼迫他不得不卖掉一半的羊,还有几十只羊冻死在大雪中。
今年2月,毕力格参加了旗劳动就业局组织的创业培训活动,然后开始经商做生意,政府给了两万多元的贴息小额贷款。一年下来,总算攒了一点儿钱,他还准备创办属于自己的奶食品厂。
“我希望政府多组织针对牧民的各种创业培训。”毕力格说,现在不少牧民抗灾能力比以前增强了,还有很多牧民生产单一。所以,如果多掌握几种技能,就不会对灾害那么恐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