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植根基层 服务全民--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综述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12月24日   来源:人民日报

    “宴席上的奶酒,生活中的伴侣。”这句话是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农牧民对文化的形容。正是这样的形容,让县民族歌舞团始终将满足广大农牧民的文化需求当作自己的唯一宗旨。在千里草原,在田间地头,在牧民毡房,在建筑工地,只要在基层,只要在农牧民的身旁,处处都展现着他们的舞姿,天天都回荡着他们的歌声。5年来,他们每年下基层演出300多场,将丰富精彩的节目送到全县每个村镇,足迹遍布松江两岸,被誉为“吉林的乌兰牧骑”。

    像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这样专门服务农民、服务基层的文艺团体、文化站、图书馆、农家书屋,如今已经在全国各地生根开花,让亿万基层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可以随时享受到艺术的阳光雨露,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丰富的文化滋养。

    面向基层的文化才是惠民文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事业也迎来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不但大中城市,而且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县镇乡的文化设施也是日新月异,大剧院、音乐厅、影剧院、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的建设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国内外的文艺团体、来自世界的文化信息,不断拓宽人们的视野。但是,我国的文化与经济发展一样,并不平衡,大量的基层群众,尤其是许多欠发达地区的农民,享有的文化权利仍有很多欠缺,无论硬件还是软件,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相比,差距较大,这就需要有政策、人员、资金的有力支持,也需要有大量的文化骨干、先进单位,不计名利、甘于奉献,服务基层,服务农民。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层文化工作,先后制定下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等作出重要部署。各地各部门也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让基层文化服务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十一五”以来,我国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文化产品供给能力逐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文化馆站的设施改善等,都为加强基层文化服务提供了切实有力的保障。

    2003年、2005年、2008年和今年,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开展了4届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的评比和表彰工作,仅今年就有260个受到嘉奖,显示出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正耕耘奉献在一线,为农民服务为基层服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经常深入山区采集民歌的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赵季平对文化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深有感触,他认为,面向基层的文化才是惠民文化,因为那里比大城市和发达地区更需要文化的滋润。

    服务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

    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在担任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组副组长之后,对公共文化服务进行了多次调查,他认为,在国家政策、资金和制度支持之外,文化服务还需要各地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尤其对农民和基层的文化服务,这些措施更为重要。

    天津静海县图书馆尽管坐落在县城里,但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县级图书馆的根在农村、在基层,在他们持之以恒的努力下,到今年6月全县383个行政村全部建起了标准化的农村图书室,拥有近70万册(件)藏书,实现了农村图书馆全覆盖。他们还先后集中组织了8期村图书管理员培训班,共培训乡镇村图书管理员1200多人次,一大批热爱图书事业、又会管理的村级图书管理员把农村图书室办得有声有色。他们专门设立了为农村服务的科技辅导部,科技辅导部的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调查了解农民种植、养殖的需求,回馆后查阅大量的网上农技信息,精选出适合农民需求的内容,编辑印发《农业科技资料》,每年印发36期1万多份,被农民亲切地称为“明白纸”。为增强服务示范作用,在全县7000多名农村实用人才中,他们筛选出100家农业科技示范户和100名致富带头人重点扶植,为他们建立服务档案,每半月上门一次,提供图书信息资料。

    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近年来在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同时,结合实际情况,探索了“科学规划、建管并重、契约服务、合同管理”的运行新模式,建立了后续维护长效机制,完善了“村村通”服务体系。他们的服务措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构建四级服务体系,县级抽调技术骨干组建“村村通”管理服务中心,乡(镇)整合文广站资源成立“村村通”契约服务站,在每个“村村通”项目行政村就地培养一至两名维修服务“二传手”,在每个项目村民组聘请一名“信息员”,准确反馈广播电视“村村通”运行情况,形成服务中心、服务站、维修员和信息员联动式的服务链条。二是实行契约化管理,由县“村村通”管理服务中心按市场运作的方式与用户签订协议书,用协议明确双方的责、权、利,保证了服务到每一个农户。三是公开服务承诺体系,在签订协议的同时,向用户发放《用户手册》和《使用证》,公布维修服务电话,规定和承诺故障排除时限。

    如天津静海和贵州遵义这样的服务措施,在全国各地非常普遍,文化管理部门、图书馆、文化馆,大都可以依据地方的情形自己制定出各种相关措施,保证了文化服务的落实到位。

    有“死角”的服务不算真正的服务

    “在基层,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因为很多地方地处偏僻,人口分散,所以,文化服务常常会出现‘死角’,而在地域广阔的我国,一个个‘死角’往往就可以组合成一个惊人的数字,让文化出现大块空白。”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冯双白经常率领艺术家奔赴草原、山区,慰问地处偏远的农牧民,他对文化“死角”的认识特别清晰。

    为了消灭这些文化“死角”,各地的文化工作者多年来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值得歌颂的文化服务奇迹。

    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昆莎乡位于西藏高原最西部,昆莎电影站是一个特殊的电影站。说它特殊,一是因为海拔达到4700米以上,空气稀薄、环境恶劣;二是因为建站23年来全站只有一名电影放映员遵珠。遵珠多年如一日,承担了13个放映点的全部工作。因为这里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发电机、放映机、幻灯机、留声机、影片、银幕等三四百斤重的放映设备,只能靠马匹背、牦牛驮、人肩扛。遵珠多少次要趟过刺骨的河水,翻越险峻的高山,走过泥泞的沼泽,放一场电影经常要走几十公里的崎岖小路,一早出门,第二天凌晨两三点才能回到电影站。为了让农牧民群众及时看上电影,遵珠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筹钱买了一辆旧吉普车作为电影放映车,并将微薄的工资收入作为车辆的油料费,平均每月要支出1000多块钱。20多年来,遵珠累计放映电影2470场次,其中数字电影240场次。由于常年在高寒缺氧、气候多变的环境下工作,身体落下了许多毛病。有人劝遵珠别干了,但回答是:“不可能啊。我的工作虽然像盐巴一样普通,但酥油茶只有添加了盐巴才会更加香浓。每当看到乡亲们在寒冷的夜晚围坐在银幕前观看电影,看到他们的笑容,听到他们的笑声,我就感到特别的骄傲和自豪。”

    所谓“死角”,既有地域上的,也有认识上的。身在异乡打工的农民工曾经长期被文化服务忽略,但近些年,全国各地已经将面向农民工的文化服务作为文化工作的重头戏。

    上海市青浦区徐泾镇毗邻上海虹桥交通枢纽港,有各类企业300多家,农民工超过10万。镇财政在每年文化事业投入经费超过500万元的基础上,2008年又投资5000万元,新建了占地面积1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9000平方米的徐泾镇文化活动中心。文化中心高标准的图书馆以及琴房、练声房、健身房、排练室、舞蹈室等文化活动场所都免费对农民工开放。遍及全镇各村、居委会的9家村级“农家书屋”,藏书都达到1500册以上,也全部对农民工开放。他们还针对农民工开展多种多样的服务,吸引农民工走进文化中心。每星期二的戏曲沙龙,每星期四的群文协会活动,都配有专业老师为农民工提供辅导。成立30多年的文体中心艺术团每年都要为农民工送去超过100场的文艺演出,观众达到10万人次,先后有超过1000人次农民工接受各类培训。来自江西景德镇的姚远18岁来到徐泾,经过培训,5年后的今天,她不仅在这里成了家,还经常活跃在徐泾的文艺舞台上,自身的价值得到了体现。用徐泾文体服务中心主任李品龙的话来说就是:本地人、外地人都是一家人,我们要让他们有“家”的感觉。据统计,每年文体服务中心接待的农民工近5万人次。

    前不久,《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如今,各地各部门正积极筹划“十二五”服务农民、服务基层的宏伟蓝图,准备基本实现数字文化服务覆盖全国所有乡镇、城市社区和行政村;2015年,出版物发行网点将覆盖全部乡镇,基本实现“市市有书城、县县有书店、乡乡有网点、村村有书屋”;全面实现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力争基本实现“户户通”……(记者 陈 原)

 
 
 相关链接
· 国办公布的三个医改文件得到基层群众肯定和支持
· 阳光遍洒大地: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
· 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表彰名单
· 郑国光强调:加强学习 将优良作风和经验带回基层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