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情暖高原——西藏自治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纪实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12月25日   来源:人民日报

    进入12月,高原上已是天寒地冻,西藏那曲县那曲镇八村村民索朗旺青家却是暖意融融。“我们村的人现在都用上了手机,电话一响,摩托车就响了,很快大家就相聚在一起了。”站在自家的安居新房前,索朗旺青高兴地说。

    像索朗旺青家一样,西藏绝大部分农牧民正朝着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迈进。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说,西藏的民生事业是从“安居乐业”这四个字抓起的,“安居”就是要让农牧民住上安全适用的房,喝上干净卫生的水,治好折磨人的病,走上宽敞平坦的路,用上方便充足的电,听到党中央的声音,“乐业”就是要给他们多栽“摇钱树”、广开致富路。

    水电路气房 建设新农村

    从“十一五”开局之年起,经过5年艰苦努力,截至2010年底,西藏全区所有住房条件比较差的27.48万户、140余万农牧民全部住上了安全适用住房。

    山南地区乃东县克松村村民达瓦次仁去年搬进了政府帮助修建的2层楼新房里。新房占地面积210平方米,共有9个房间。达瓦次仁家第一次有了单独的卧室,单独的厨房,还有气派的客厅。好房子还要有好的配套设施。政府又通过农牧民安全饮水工程,把甘甜的自来水引到了他家院子里,还出资为他家修建了沼气池,结束了烟熏火燎的烧柴做饭历史。

    “我们农民的生活,不比城里的差。”达瓦次仁笑着说。

    2008年起,西藏自治区整合资金,整体推进农村水、电、路、讯、气、广播电视、邮政和优美环境“八到农家”工程,目前全区实现了乡乡通宽带、村村通电话,所有乡镇和80%的建制村通公路,累计解决88万人用电、153万人安全饮水等问题,13.5万户农牧民用上沼气,村级组织综合活动场所全部建成。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空前改善。

    西藏自治区提出,再用3年的时间,完成农牧民安居工程18.5万户,让安居工程惠及全体农牧民群众。在2013年前全面解决农牧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继续加快农村电网和小水电建设,尽快解决大电网外近30万农牧民群众的用电问题。

    西藏规划,到2015年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和农场、林场全部通公路,60%乡镇通沥青路。乡乡通网络、建制村和具备条件的自然村通电话,村容村貌整治基本完成。

    病有所医 老有所养

    2010年,西藏继续推行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免费医疗政府补助标准由2005年的80元提高到180元,2011年还将适当提高。农牧区医疗报销补偿最高支付限额已提高到当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

    今年47岁的拉萨市林周县松盘乡农民仓菊患有胃炎,参加了年人均10元的医疗经费自筹。按标准,她一年可报销2万元左右的住院费用。至于平时看病拿药,卫生部门专门为农牧民发放了家庭医疗账户本,费用从医疗专项经费中支出。仓菊说:“现在看病吃药,不再像过去那样担心钱了。”

    为了提高农牧区的整体健康水平,2009年8月,西藏自治区启动了农牧民健康促进行动,实施了健康教育、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农牧区孕产妇住院分娩全部免费。西藏规划,到2013年,要实现每个县有标准化医院、每个中心乡镇有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卫生室、每个街道办事处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配齐医护人员。

    今年2月3日上午,拉萨市蔡公堂乡441名60岁以上的老人,提前从政府手中兑现了去年11月至今年3月的养老金275元,这是西藏发放的首批新农保基础养老金,也标志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西藏正式启动。

    在发放现场,70岁的蔡村村民巴桑说:“现在政府给我们发养老金,让我们安度晚年,真是一件天大的喜事。”

    西藏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分为“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种类型。60岁以上的老人无需个人缴费,每人每月可领取55元的基础养老金。基础养老金标准还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相应提高。

    个人账户养老金则是由个人缴费、政府补贴、村集体补贴、其他社会组织资助以及利息等部分组成。参保人员为16岁至59岁的适龄人群,按照承受能力每人每年缴费100至500元,政府每人每年补助30元,村集体自主确定补贴标准。连续缴费15年并年满60岁的参保人员,可获得相应的养老金。

    自治区政府主席白玛赤林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共识,中央提出,西藏将在2012年前基本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西藏农牧民群众的特殊关爱。到那时,西藏大多数农牧民都能参加新农保,像城里人一样过上老有所养的生活。

    种地放牧有补贴

    2009年,西藏累计落实粮食直补、农机购置补贴、化肥补贴、牲畜出栏补贴等各项补贴2.13亿元,比上年增长37%。全年涉农信贷余额51亿元;商业保险面不断扩大,在30个县开展农牧业商业保险,有效降低了灾害对群众造成的损失。

    2010年,西藏进一步增加“三农”投入,自治区安排资金34.9亿元,促进农牧区发展。进一步完善补贴办法,加大补贴力度,安排29240万元,用于化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各类强农惠农补贴。

    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2009年,西藏在全国率先启动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9月17日,自治区政府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贡献的牧民当场发放兑现奖励资金6119万元,这些资金全部来自中央财政。

    奖励机制改变了牧民们的生活。据统计,西藏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确定的5个试点县——那曲地区聂荣县、安多县、班戈县,阿里地区措勤县,日喀则地区仲巴县,牲畜出栏共达273万绵羊单位,减少牲畜存栏达54万绵羊单位,昔日超载过牧的情况得到缓解;通过以草定畜和薪柴替代补贴,试点地群众户均增收2400多元。

    “西藏将扩大建立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范围。”西藏自治区农牧厅厅长坚赞说,力争到“十二五”末,将全区的14个牧业县和24个半农半牧县全部纳入奖励范围,年度奖励资金达到10亿元以上。

    上学有“三包” 就业有渠道

    西藏教育“两基”成果不断巩固,“普九”、“扫盲”任务已全面完成。国家“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十一五”期间已连续4次提高标准,每位学生年均补助达到1800元,约27万义务教育阶段的农牧民子女受益。西藏还免除了农牧民子女中职教育学费和住宿费,受益学生2.9万人。

    那曲巴青县中学,坐落在离县城15公里处的布朗塘,2000多名学生全部实行寄宿制。12岁的索朗卓玛是学生德育讲解员,稚气的脸膛略显羞涩,“虽然到假期才能回家,但爸爸妈妈却不用担心我。学校吃得好,还发衣服和生活用品,和老师、同学们生活在一起,就像在一个大家庭里。”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西藏改善民生的重点,为此,自治区大力实施农牧区寄宿制“双语”幼儿园建设工程,普及农村学前两年“双语”教育,力争在2015年,适龄幼儿入园率达到60%以上。重点加强农牧区和偏远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继续实施农牧民子女义务教育的“三包”政策,实现全覆盖并逐步提高补助标准,高中阶段农牧民子女也将全部纳入“三包”范围。统筹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达到25%。

    有了好的教育,还要有好的就业机会。多年来,西藏城镇登记失业率多年控制在4.3%以内,通过大力开展就业服务,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初中毕业的次尼一直在餐厅打工,后来她参加了西藏人力资源部门举办的“民族歌舞艺术表演”培训班,经过4个月的免费培训,次尼和80多名学员顺利毕业,被区内各地的民族歌舞厅全部聘用。

    2009年,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0%以上,复转军人得到妥善安置,残疾人就业得到重视。全区开发安置了13989个公益性岗位,对“零就业”家庭做到了出现一户、援助一户、消除一户。2010年1—9月,全区累计购买公益性岗位1.57万个,新增就业1.75万个。(记者 张 帆 孙海涛)

 
 
 相关链接
· 广西2010年民生领域累计投入1600亿元 增长四成
· 河南全省电煤供应日趋紧张 优先确保民生用电
· 江西省2010年前10个月财政总支出逾半投入民生
· 青海省:“小财政办大民生” 群众实现增收致富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