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31日电
新华社记者
北京“台湾街”一群“小台商”踏出追逐好日子的奋斗足迹,台南田间地头留下大陆农业高官“下乡”的身影,上海世博会上充盈着的两岸青年城市梦想又在台北花博会上延续,苏花公路大救援彰显患难与共、不离不弃的同胞亲情……
见证2010年两岸关系的发展,再回首时,新华社记者记忆中更多的是这些大时代的小剪影,“重建”自己亲历的场景,我们心中依然感动,并以最大的敬意,将这些普通人的姓名镌刻在两岸年度记忆之中。
因为,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珍贵的是两岸同胞心与心的沟通。
小台商的北京大梦想
提到“台商”,人们大多会想到那些在大陆投资设厂、做大买卖的“郭台铭们”。实际上,随着大陆鼓励台商个体户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多的“草根台商”来到大陆,在这里以一份小营生来追逐自己的大梦想。在今年5月北京新开张的“台湾街”上,我就结识了这样一群“小台商”。
台湾街是北京市政府规划建设的一条集台湾名品店、台湾美食夜市、台湾历史展馆等于一体的文化商业街。为了突出“百姓乐园”的特色,整条街上只有小铺,经营者多是来自宝岛的小摊贩,其中很多人甚至是头一次走出家门来到大陆。
“小台商”们不仅带来了祖传的手艺、宝岛的“古早味”,也带来台湾基层民众的“草根精神”。
在夜市上经营担仔面的台南老伯陈国财告诉我,来他摊位消费的食客平均每人的花销为十几元钱,而他每天的流水必须超过500元才不会亏本。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和5个家人需要每天早晨5点多起床进货,一直忙活到将近午夜才收摊。我问陈国财会不会感到太辛苦,他很淡然地说,他父亲70多年前就开始在台南庙口摆摊卖面,家里老老少少一直就是这样干下来的,然后便津津乐道于有多少北京人爱上了独具特色的“这一口儿”。
小台商也有大梦想。一位专营高山茶的台商告诉我,他特别希望2011年快一点到来,因为新年伊始大陆会对台湾全面实施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早期收获计划,台湾商品会更有竞争力。“到时候,会有更多的台湾风味特产走进大陆千家万户,我会再多开几个店铺。”
朴素的愿望、辛勤的付出、“爱拼才会赢”,这是普通台湾民众的心灵力量。梦在此,乐在此,这些“新北京人”的到来,为这座古老城市注入了新鲜血液。(港台部记者刘畅)
大陆高官的低姿态
5月22日的台南县北寮村,阳光热辣,暑气逼人。一辆中巴车从滚烫的机耕路上颠簸驶过,停在一个绿意盎然的果园前。车上的人鱼贯而下,深一脚浅一脚地踏进果园,领头的是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
5月19日至24日,危朝安以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名誉会长身份赴台交流。我作为随行采访记者,辗转南投、高雄、台南等地,见证了这次颇具特色的“下乡”。
台湾南部农民讲义气、重感情,危朝安一路和他们拉家常、话农事,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挽着裤脚,从地里赶来的一位农民紧紧地握住了危朝安的手说:“谢谢大陆多次救急,买了我的水果”。高雄县美浓镇,机器轰鸣的米厂里弥漫着稻谷脱壳的香气,危朝安边抓起几粒稻米放进嘴里,边和农民交流种稻心得;面对水果商曾永长“帮忙在大陆推销台湾木瓜”的恳切邀请,危朝安在果园里郑重承诺:“只要是台湾品质好的水果,我一定给你代言。”……
今年春天以来,大陆访台“高官大团”行脚纷纷南移。在3到6月赴台驻点的90天里,我先后采访报道了上海、湖北、福建、贵州、青海、山东、四川等多个省市和商务、农业等部门负责人的赴台交流活动。他们走进南部、走进乡村、走进基层,亲切、谦和、低调,让台湾民众“点滴在心头”。(驻台记者李寒芳)
城市,让两岸生活更美好
台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级中学高一学生廖羿雯告诉我,在上海世博园中看到台湾馆中摩肩接踵的人群时,感觉骄傲极了。廖羿雯是前来赴上海市市长韩正“世博之约”的数千名台湾年轻人之一。几个月前,韩正在台湾参观这所学校时向学生们发出了邀约。
世博会期间,韩正如约来到台湾学生中间,与他们共话未来城市梦想。台北市市长郝龙斌也在端午节走进世博,力邀大陆年轻人在世博之后赴台北参观花博会。他说:“兰花和玉兰,一个是台北,一个是上海,名字如此相近,好比‘兄弟花’。”
世博会期间,超过70万人次的参观者驻足台湾馆,台湾馆成为上海世博会不折不扣的明星场馆。
在台北花博会,饱含江南水乡柔情的“海韵园”和写尽历史斑斓的古老城墙,成为最耀眼的大陆元素,在花博中分外引人注目。
盛会轮番登场的背后,是两岸城市携手发展的兄弟情义。世博会上的台北案例馆展示的“资源全回收,垃圾零掩埋”案例,已成为大陆很多城市借鉴的样板。上海与台北还在今年签署四项合作备忘录,涉及文化、旅游、环保以及科技等现代城市最为关切的发展主题。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世博与花博的故事不会结束,两岸城市交流也将更多、更广开展,给两岸老百姓带来更美的环境、更好的生活。(上海分社记者许晓青)
无情风雨有情人
位于台湾岛东海岸的苏花公路,被誉为“台湾最美的公路”。10月21日,台风“鲇鱼”带来的疾风骤雨造成的土石塌方,瞬间将天堂变为地狱,满目疮痍的苏花公路载满了悲凉。400多名游客受困,其中有260多人是大陆游客。
我和当时同在台湾驻点的同事们迅速赶赴现场。43小时的全面营救之后,大部分游客脱险,但仍有20名大陆同胞下落不明。为了寻找失联同胞,台方迅速组织海陆空立体大搜救。
救援!救援!不抛弃,不放弃!在70度斜坡之下、在茫茫太平洋上、在断崖深谷边,消防人员、海上舰艇、直升机频频出动。109公里处、112.8公里处、114.5公里处、116公里处,这些冰冷的数字见证着每一次挥汗如雨的搜救,寸寸寻找,寸寸牵心。
在114.5公里处,70岁的苏澳镇老人黄连来引起了我的注意。在泥泞的路面上,他开着挖掘机一铲铲地清理着崩塌的土石。已经连续作业40多个小时的他,头上脸上溅满泥巴,眼里布满血丝,嘴里嚼着槟榔提神。主动请求参加救援的黄连来告诉我:“开‘怪手’30多年了,经验多,能多挖一点是一点。在家里看新闻更揪心啊!”
10月25日晚间,心力交瘁的失联游客家属抵台。他们悲恸万分,难以自已。但在参与搜救的台湾消防队员周佑庆受伤入院后,家属们自发前往探望、写信慰问、踊跃捐款。周佑庆哽咽着说:“我们投入搜救工作是将心比心,只希望尽一切力量,让救援能再快一些。”
全力搜救最终没有挽回20名失联同胞的生命,但“将心比心”的情与行却再度写下一段两岸同胞骨肉亲情的佳话。
有一种来往叫互助,有一种力量叫团结,有一种情感叫不离不弃。虽然我的驻点采访任务在年终结束了,但采访苏花大搜救带来的感动,依然在我心间,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