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1月4日电(记者 梁书斌)4日,新年上班第一天。记者在走访中看到,在凛冽的寒风中,哈尔滨交警坚守在交通执勤的第一线。据了解,冬季以来,因长时间的连续工作,已有近20名交警被冻伤。
4日一大早,哈尔滨的气温是零下20多摄氏度,记者来到哈尔滨市南岗交警大队大厦岗。大厦岗位于哈尔滨市的商业区和主干道,作为哈尔滨市的全天候形象岗之一,民警每天6个小时在岗台上用正规化手势指挥交通。
9时,连续指挥交通一个多小时后,民警边泽的全身都冻透了。记者看到,边泽穿了多件毛衣、坎肩、棉衣,用5层衣物来抵御寒风。“媳妇让穿的,太冷了,怕冻坏了。”边泽说。
因为家离工作地点较远,轮上早班,边泽凌晨5时就要起床,帮妻子安顿好年幼的孩子,7时前赶到岗位。因为长时间在外执勤,30出头的边泽,上楼时竟感觉膝盖隐隐作痛。“估计是要犯风湿病。”边泽说。
南岗交警大队霁虹桥岗位于哈尔滨市的“咽喉要道”。因为坡陡,下雪天经常发生拥堵。12月以来的两场大雪,这里就堵得很厉害。“我们站在雪地里,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鞋、棉袄和棉裤全冻透了。”民警于浩洋说。
戴涛是道里交警大队经纬转盘道岗的民警。4日一早,他不顾感冒发烧,带病赶到执勤岗位,一边咳嗽一边疏导交通。戴涛感冒好几天了,手背上全是输液的针眼,但从没耽误工作。因长时间在室外工作,脸和手都冻伤过,戴涛毫不在意。谈到孩子,他却充满愧疚:“晚上回家孩子睡着了,早上走时孩子都没醒。”
据了解,2010年12月以来,哈尔滨气温持续走低,近日最低气温接近零下30摄氏度。加上连续降雪导致路面结冰,市区60余处坡路车行艰难。为保证畅通,哈尔滨市1400余名交通民警坚守岗位,每人每天室外工作7个多小时。
因长时间连续工作,2010年冬季以来,哈尔滨已有近20名交通民警被冻伤。交警部门采取增加换岗次数、缩短执勤间隔、发放保暖装备等措施为民警抵御严寒。执勤交通民警表示,无论天气怎样寒冷,为保障交通畅通,他们都将义无反顾地坚守执勤岗位。
吉林省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让农民工兄弟的血汗不白流”
新华社长春1月4日电(记者 张建)4日是新年上班的第一天,当记者来到吉林省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该站副主任付占国正在忙着起草去年的吉林省农民工维权工作总结,并且和同事一起研究2011年的工作安排。
付占国说:“根据往年的经验,大多数农民工一般不会选择在刚刚过完元旦的新年上班第一天就来咨询,因此我们今天就可以抽出时间总结一下去年农民工维权和法律援助工作,看看有没有什么规律可以为以后的法律援助工作提供便利,也为咱们农民工兄弟更快更好地维权总结经验。”
记者在该法律援助工作站咨询室看到,虽然前来咨询的农民工不是太多,但是农民工法律援助手册和折页都已经准备好,工作人员也都在岗位上耐心地等候,确保为农民工提供及时的法律援助。付占国告诉记者,由于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扩大了工伤保险的适用范围,调整了工伤认定范围,简化了工伤认定、鉴定和争议处理程序,提高了部分工伤待遇标准,工伤职工的权益将得到更大幅度的维护,对于他们开展的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来说,就像是雪中送炭。目前,他们工作站的全体工作人员正在认真研读新的《工伤保险条例》,以便为农民工工伤维权提供更为有效的法律援助服务。
付占国今年已经60多岁了,他告诉记者,退休前他在吉林省法院系统工作,对农民工群体就非常关注。退休后,他就主动来到了吉林省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目的就是想在自己晚年为农民工群体维权工作出一份力。
谈到他们正在制订的新一年工作设想,付占国说:“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希望国家继续加大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的力度,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和不落实《工伤保险条例》的行为,我们也将利用法律武器,努力让广大农民工兄弟的各项合法权利都有保障,让广大农民工兄弟的血汗不白流。”
上海:医院门诊全面开放 有序分流忙而不乱
新华社上海1月4日电(记者 仇逸)78岁的虞顺翠天蒙蒙亮就从家里出发前往上海最大的医疗机构瑞金医院看病。“我心里想门诊第一天开放肯定人山人海,没想到秩序却很好。”记者在她的挂号单上看到,挂号的时间精确到秒:8时30分12秒。9时52分,虞阿婆已经看完了消化科普通门诊,“医生忙得一刻不停,但很和气,给我配了泌特和六味安消胶囊,一共130元,今天看病非常顺利。”她说。
从早上5时30分开始,上海瑞金医院挂号大厅6个挂号窗口全部开放,比平时多开两个窗口分散人流,同时有医务人员和志愿者不断招呼和协助患者到一旁的自助挂号机上自助挂号。8时,各个楼层都开放挂号和收费窗口,病人可以直接乘坐电梯上到就诊科室的所在楼层挂号配药。即便如此,记者11时看到,挂号大厅每个窗口还有至少20人排队。门诊办公室主任汪新告诉记者:“我们今天有260多位医生出诊,截止到10时25分,已经有4700多人挂号就诊。”
医院门诊大楼的5楼集中了心脏、内分泌、血液、肾内科等科室,虽然人头攒动,但大多数病人坐在凳子上有序候诊。徐阿姨来替自己90多岁的母亲夏巧灵配治疗心脏病药物,她说:“今天病人确实不少,我来了以后先到护士台刷卡,到号后会有广播通知去几号诊室,护士台上方的液晶屏上也有滚动指示,我坐在边上等,很方便很安心。”
记者看到,每间医生诊室旁边也有一方小小的液晶屏,上面依次显示有室内医生的名字、就诊中的患者名字以及一号、二号等待患者的名字,等待患者可以坐在医生诊室门口的凳子上小等片刻,在这种“二次候诊”的模式下,病人不用一窝蜂地拥在诊室门口,整个候诊区域运行有条不紊。
根据上海市卫生局发布的通知,医疗机构1至3日门诊放假,期间发热门诊保证24小时开放,4日门诊全面开放。记者了解到,有多家公立医疗机构实行“全年无休”,节假日门诊也照常开放。位于淮海中路的徐汇区中心医院4日上岗的40余位医生中,有相当部分在假期正常上班,没有休息又投入了繁忙的工作。“我们已经事先通知患者,1至3日所有门诊科室开放、可以正常看病、配药。”这家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周志英说,“今天的病人数量和平时持平,有效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拥挤现象。”
平等的教育 同样的期待
——记一名长沙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新年希望
新华社长沙1月4日电(记者周楠)4日,元旦小长假结束,长沙市周南中学的初一学生陈瑾又回到学校,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
陈瑾的老家在地处雪峰山东麓的邵阳洞口县。2002年年初,她的父母带着3岁多的陈瑾来到长沙打工,拼搏多年,现在开了一家小商店,一家四口在商店附近一间不到40平方米的房子租住。
父亲陈代川说,自从孩子进入周南中学后,他的负担小了一些,因为“这两年政策好了,学杂费通通免了。”
陈瑾也觉得自己和本地户口的同学没什么区别,老师都同等对待,班主任还让她担任班上的小组长兼体育委员。吃过早饭,陈瑾急匆匆进了学校,要将小组的作业收齐了交给老师。
教室里一片闹哄哄的,女孩子们三五个围在一起谈着属于这个年龄段的话题,几个男生跑到喷水池旁边,抓起一把把雪渣打着雪仗,间或还跑到女生堆里捣一下乱。进了教室,她打开书包,将自己的作业拿出来,开始向已到的组员收起作业来。
8时15分,开始上课,第一堂课是数学课,陈瑾一会儿低下头快速记笔记,一会儿用笔头抵着下巴做思考状。
周南中学教务处舒小末老师说,总体来讲,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要比城区学生刻苦一些,他们能够体会父母的艰辛,会对自己严格要求。
舒小末老师说周南中学南校区2000多名学生中,有10%属于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以前没有这么多,但随着一系列新政策出台,这部分孩子的读书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现在学校在所有方面都对城区孩子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一视同仁,甚至在助学金、补助方面对务工人员子女有所倾斜。”
上午10时,随着下课铃声敲响,寒冷的教室里响起一阵跺脚声,陈瑾戴上帽子,低着头翻看书本。在她看来,2011年的第一天上课,意味着期末考试更近了一步,她希望考出好成绩。
贵阳:社区启用务工人员休息点
新华社贵阳1月4日电(记者齐健)杨炯是贵阳市金阳新区碧海社区城市管理部的工作人员,新年上班第一天,他带着几名城管队员走访辖区内新启用的务工人员休息场所。社区为务工人员设立休息点,这在贵阳市还是头一次。
“今天是社区务工人员休息点启用的第一天,又赶上冻雨,我们要广泛宣传引导务工人员来休息点,避免他们因挨冻生病。”杨炯说。
在碧海第二农贸市场旁边的务工人员休息点,大约80平方米的屋里,摆放着一台取暖的铁炉,10张供休息的长凳和5个热水壶。在杨炯等人的引导下,4日早上,有20多个农民工聚集到休息点烤火、聊天。
黄有全在附近的市场打零工,他说:“过去帮人卸货累了只能席地而坐,还是这里舒服,暖和不吹风,下雨也有个避处。”黄有全边说边拿铁钎拨弄铁炉里的煤火。
“过去务工人员在外面散坐着,他们的休息环境没有保障,又有些影响市容。”碧海社区居民朱本强说,“有规划好的休息点,居民想找工人也方便了,我们非常支持。”
杨炯告诉记者,在听取居民和务工人员多方意见后,社区将陆续完善休息点的设施和服务,“除了每个月给来这里的务工人员义务剪头发,我们还要安装一个洗手洗脸的水池,配上肥皂。”
身子烤暖和了,黄有全跟同伴各自散开干活去,相约傍晚邀更多的工友来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