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十二五特高压电网建设将提速 规划投资5000亿元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01月08日   来源:经济日报

    1月6日,1000kV晋东南(长治)-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扩建工程建设动员大会在京召开,这项扩建工程是“十二五”期间我国特高压电网建设的起步工程,标志着我国特高压电网建设加快推进。

    “在过去5年,我国实现了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全面突破,建成了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技术水平最先进的3条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线路,在国际特高压输电领域实现了‘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投资超过5000亿元,建成‘三纵三横’特高压交流骨干网架和11回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表示。

    示范工程引领技术突破

    2006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核准建设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该工程是我国发展特高压输电的起步工程,是电网发展方式转变的标志性工程,也是引领国际高压输电技术进步的领跑工程。工程建投运以来,连续安全稳定运行736天,实现了双向、全电压、大容量输电,经受了雷雨、大风和高温、严寒等恶劣条件考验。该工程的建成大大增强了华北、华中电网之间的电力交换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截至2011年1月5日,该工程累计送电209亿千瓦时。其中华北火电送华中130亿千瓦时,替代运煤420万吨;华中水电送华北79亿千瓦时,节约用煤25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94万吨。2009年冬季,华中地区供电紧张,通过该工程日均送电量约5000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天输送标煤1.6万吨,有效缓解了华中地区煤电运紧张矛盾。

    该工程的示范意义不仅在于验证了特高压交流大容量、远距离输电的能力,全面体现特高压输电的技术和经济优势,而且该工程作为目前全世界运行电压最高的输电工程,开发了全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技术,实现了科研攻关、工程设计、设备研制、成套设计、运输安装、调试试验和调度运行的全面自主化。

    2010年7月,向家坝-上海±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建成。该工程投运以来,为上海输送绿色清洁电能并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迎峰度夏保电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后续特高压工程中,锦屏-苏南±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已经获得核准并开工建设;淮南-上海特高压工程完成建设准备,具备开工条件;锡盟-南京特高压工程完成设计专题研究。

    1000kV晋东南(长治)-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扩建工程建设则是继特高压交直流试验示范工程之后的又一新的重大挑战,预计2011年底全面完工,工程连接华北、华中两大电网,扩建后的输送能力将达到500万千瓦以上。

    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我国经济发展和能源分布不均衡的特点以及经济发达地区环境容量对发展煤电的限制,决定了我国需要将数量巨大的能源远距离输送,需要在已有能源传输途径上开辟新的高效率、低能耗的输能途径。与传统的输电模式相比,特高压输电具有输送容量大、送电距离长、线路损耗低、投资用地省等突出优点,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十二五”期间,我国预计新增装机近5亿千瓦,期末达到14.4亿千瓦左右;全社会用电量新增近2万亿千瓦时,达到6.1万亿千瓦时。

    为保障能源需求,我国将加快建设晋陕等煤电基地,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流域大型水电基地,以及新疆、甘肃、内蒙古、吉林、河北、江苏等多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到2015年,以上煤电、水电、风电外送规模将分别达到1.5亿千瓦、5000万千瓦和6000万千瓦及以上。这些大型能源基地与东中部负荷中心的距离一般都在1000公里到3000公里甚至更远,尤其风电是典型的间歇式、随机性电源,必须通过特高压大电网实现电力大规模、远距离外送和大范围消纳,加快特高压电网建设势在必行。

    根据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立足于转变电力发展方式、优化电力结构布局、保障电力可靠供应,“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规划投资5000亿元,将建设特高压输电线路4万公里、变电(换流)容量4.3亿千伏安,到2015年建成“三纵三横”特高压交流骨干网架和11回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形成大规模“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的能源配置格局。

    国家电网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家电网将继续加强创新,通过集中资源开展组织科研攻关、设备研制、设计优化、标准体系建立等工作,为特高压技术实现大规模工业化运用打好基础。李予阳 林火灿

 
 
 相关链接
· 世界首条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将扩容一倍
· 世界首条特高压输电线路将扩容一倍至500万千瓦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