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1月20日电(记者 王欲鸣)内蒙古提出要变文物大区为文物强区,今后5年将重点保护一批文物大遗址,维修一批明清古代建筑和近代工业遗产以及革命纪念建筑,征集、保护一批少数民族文物,抢救、保护、维修一批古代墓葬、岩画、古代长城遗址,并确保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2012年取得成功。
这是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会议上获悉的。
据自治区文物局局长安泳锝介绍,“十一五”期间,内蒙古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1万多处,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2万多处;馆藏一级文物1500多件,二、三级文物1.1万多件。国家文物局通过中央财政下拨内蒙古文物专款近3亿元,内蒙古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40处增加到79处;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修订颁布了具有少数民族地区文物保护特色的《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条例》,自治区政府规定每年9月6日为“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
据介绍,内蒙古先后对元上都遗址、辽上京遗址、成吉思汗陵、阿尔寨石窟等几十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保护,编制文物保护方案20个,制定文物维修抢救方案60个。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投资700多万元于2008年率先在全国开展博物馆免费开放,接待参观者2000多万人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博物馆体系初具规模,各级各类国有、民营、行业博物馆、纪念馆的数量已达102座。
此外,内蒙古全面完成118.3万平方公里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田野调查和长城资源调查。在发现7400多公里战国、秦汉至明代长城重大成果的同时,通辽市扎鲁特旗南宝力皋吐遗址和赤峰市红山区二道井子青铜时代聚落遗址的考古发掘分别荣获“全国六大考古新成果”学术奖和“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果奖。
据了解,内蒙古还要构建以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为骨干,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以行业、民营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同时,重点围绕草原文明起源研究、草原岩画研究、草原青铜文明研究、蒙元考古与历史研究、馆藏文物保护与藏品研究、文物安全体系建设研究等重大课题,开展科研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