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娘子军故乡春意浓
新华社海南琼海2月5日电(新华社记者 傅勇涛)庚寅辞去,辛卯踏来。大年初三,海南琼海市万泉河碧波粼粼,椰林如烟朦胧。在红色娘子军的诞生地——阳江镇的戏台前,百余名村民聚在一起看琼剧;球场上,年轻人的篮球比赛异常激烈。“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此起彼伏,老区村民们的脸庞上洋溢着喜悦的微笑。
位于琼海市西南山区的阳江镇是琼崖革命的发源地,也是红色娘子军的诞生地,有着成立琼崖第一个区级政权、召开第一次特委会议、举行第一次琼崖工农兵代表大会、宣布第一部土地法、建立第一所红军医院等13个海南革命的“第一”,全镇126平方公里、2.58万人。这些年,老区的乡亲们通过发展热带农业,人均收入近6000元,日子过好了,老区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
大年初三,记者来到“全国文明生态村”阳江镇上科村。和许多淳朴的老区农民一样,52岁的庞廷政特别热情好客。午后来到庞廷政家,问明来意的他连忙邀请记者进屋坐坐,还没等妻子把茶端上桌来,他就和记者算起了今年的“经济账”。
庞廷政经营着20余亩的“家庭农场”。他告诉记者,农场种植1000多棵橡胶树、700多株胡椒、荔枝和槟榔各300多株,一年纯收入8万元。“以前,日子过得艰难,过年在街上割几斤肉,买一瓶酒,就算是年货了。今年春节,置办年货就花了几千元,饮料、酒水、鸡鸭鱼肉样样齐全。”庞廷政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在上科村,像庞廷政这样进行规模种植的农民已有10多户,经济收入非常可观,仅割胶一项,一天就能挣到1000元。昔日,自行车被老区农民视作奢侈品,如今有辆小汽车已不是新鲜事。前年,庞廷政的女儿结婚,他花8万多买了辆小汽车给女儿做嫁妆。
为了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阳江镇在优势产业上做足文章。阳江镇委书记李德说,近几年,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橡胶、水果、槟榔、瓜菜四大优势产业规模迅速提升,占大农业产值的比重达85%,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全镇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达5个,引导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12家,带动农户1343户掌握科学种植技术。同时,通过技术培训,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全镇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1206亩。
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后,老区群众的生活质量也在逐步提高。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阳江镇投入150多万元,组建起农民艺术团、琼剧团、数码电影放映队,建起6个村级图书室、报刊阅读室、文体活动室、文体活动广场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等公共文化生活设施,受到乡亲们的欢迎。
初三早晨,在阳江镇文化活动中心球场,上科村和岭下村一场篮球比赛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两队你来我往,比分交替上升,激烈的比赛让村民们看得有滋有味。球场旁边的舞台上,下午要表演琼剧的演员们陆续到场,开始化妆,舞台的灯光、布景也在指挥人员的调动下开始调试。
篮球比赛获胜的岭下村村民王军擦着满头汗水说,自从村里建了活动场所,年轻人过春节的内容丰富多了。平日闲暇时,村民们也来活动中心打篮球、排球、羽毛球。“运动符合年轻人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氛围,也能够促进村民的感情和团结。”
阳江镇上科村村委会主任庞家秀说,以前,每到逢年过节,上科村的村民都有赌博、嗜酒等不良习俗,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村里从集体经济里拿出100多万元建起文化活动中心,通过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趣味活动,吸引村民把精力用到健康有益的活动中来。这些年,每逢节假日村委会都举行篮球赛、排球赛、文艺表演等活动,吸引村民踊跃参加。
二月初的海南已暖意融融。摆脱贫穷的阳江镇老区人民开始怀揣梦想,对未来生活充满美好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