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4日,村民们抬着板凳龙参加舞龙活动。临近正月十五元宵节,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的各个村镇开始迎接一年一度热闹精彩的板凳龙舞龙季节。扛起板凳舞龙,是当地农家新年里的头等大事。在浦江,起灯的时间是农历正月初十,一般每户出一人一条板凳,村子越大,龙越长,舞龙的难度也越高,也最具观赏性。各村各镇色彩绚丽的板凳龙在节日里走街串巷,热闹起舞,预示着来年风调雨顺,家家户户快乐吉祥。据浦江县志记载,自唐朝始,“龙腾灯舞闹元宵”便成了浦江民间的习俗“灯节”。浦江板凳龙,又称为长灯,由龙头、龙身和龙尾三部分组成。一条龙从头到尾,由几十节、几百节甚至上千节板凳串联而成,阵形变化丰富,集书法、绘画、剪纸、刻花、雕塑艺术和扎制编糊工艺为一体,游动时又融体育、杂技、舞蹈为一炉,不仅保留了我国尤其是浙中和江南沿海一带的传统民间文化,同时,又保留了书画、剪纸等民间艺术的原生形态。2006年,浦江板凳龙被文化部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2月14日,浦江县黄宅镇的村民们抬着长长的板凳龙参加元宵节舞龙灯活动。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2月14日,浦江县黄宅村的村民在板凳龙出发前将龙头抬到祠堂内,进行出发前的祭祀仪式。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2月14日,祭祀仪式结束后,板凳龙头抬出祠堂准备出发。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2月14日,村民们抬着板凳龙参加舞龙活动。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2月14日,村民们抬着板凳龙参加舞龙活动。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