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我国科学家的研究将高等生命起源提前近2000万年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02月18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南京2月18日电(记者蔡玉高)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袁训来等专家研究发现,距今6.35亿—5.8亿年的“蓝田生物群”是地球上迄今最早的宏体生物。这一发现将地球上多细胞“高等生命”的起源向前推进了近2000万年。

    17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刊登了我国科学家发表的题为“埃迪卡拉纪早期具形态分异的宏体真核生物组合”的科研论文,向世界介绍这一成果。

    在现今生物圈中,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肉眼可见的生命,几乎都是多细胞宏体生物,也就是常说的“高等生命”。多细胞宏体生物的出现是地球生命进化史上极为重要的革新事件。生物多细胞化以后,才有细胞的分化,进一步实现器官的分化以及各种功能和形态的出现。

    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资助下,袁训来与他的同事陈哲博士、肖书海教授、周传明研究员和西北大学华洪教授,对产自安徽休宁县蓝田镇附近的“蓝田生物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研究认为,该生物群是迄今最古老的宏体生物群,时代属于埃迪卡拉纪早期,年龄限定在距今6.35亿—5.8亿年之间。而之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宏体生物组合是在澳大利亚等地发现的“埃迪卡拉生物群”,时代距今为5.79亿-5.4亿年。

    袁训来介绍,“蓝田生物群”不但包含了形态多样的扇状和丛状生长的海藻,也有具触手和类似肠道特征、形态可与现代腔肠动物或蠕虫类相比较的动物。根据他们的发现,至少能识别出15个不同形态类型的宏体生物。它们形态保存完整,绝大部分类型具有固着装置,表明这是一个底栖固着生长的宏体生物群。

    研究发现,“蓝田生物群”保存化石的页岩微细层理发育,没有发现任何水动力沉积和搬运的迹象,表明“蓝田生物群”为原地埋藏保存,它们的生活环境应该在最大浪基面之下、透光带之中。根据当时的古地理位置,以及参考现代海洋环境的标准,“蓝田生物群”应该生活在静水环境,水深在50米至200米之间。

    袁训来表示,该研究显示了在新元古代“雪球地球”事件刚刚结束后不久,形态多样化的宏体生物,包括海藻和动物就发生了快速的辐射。同时也意味着,这个时期大气圈中的氧气含量有了明显的升高,较深部海水已经由“雪球地球”之前的还原状态转变成了间歇性的氧化状态,为“高等生命”的生存提供了条件。

    国际早期生命研究专家加拿格·纳波尼教授在同期的《自然》杂志上撰写了题为“生物此刻已然变大”的专文对袁训来等人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他说:“‘蓝田生物群’为早期复杂高等生命的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窗口。” 

 
 
 相关链接
· 我国科学家完成大黄鱼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
· 我国科学家投放仪器全程观测南海海洋现象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