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2月28日电(记者姚润丰)“十一五”期间,我国大力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濒危野生动植物生存状况总体上得到改善,保持了种群稳中有升的良好势头。这是记者从2月28日在此间召开的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会议上获悉。
据介绍,通过采取扩展拯救保护领域、建设自然保护区、强化人工繁育、实施放归自然等有力措施,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得到有效保护,250多种野生动物人工繁育种群持续扩大,1000余种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得到迁地保护,朱鹮、扬子鳄、鳄蜥、黄腹角雉和德保苏铁、华盖木、西畴青冈等30余种野生动植物实现了从人工繁育场所到野外生存,朱鹮、野马、德保苏铁、杏黄兜兰等已顺利实现自然繁殖。到2010年底,全国大熊猫圈养数量达到312只,朱鹮圈养种群由不足300只增长到620只。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印红介绍,受有关因素影响,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形势仍很严峻。野生动物濒危程度不断加剧,有233种脊椎动物面临灭绝危险或受到严重威胁,约44%的野生动物呈数量下降趋势。野生高等植物濒危比例达15%—20%,其中,裸子植物、兰科植物等高达40%以上。
针对这一情况,国家林业局确定,未来五年,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坚持以抢救性保护为重点,最大限度地消除保护管理盲区,形成重点突出、网络清晰的保护格局,尽一切努力防止野生动植物种群受损。根据林业“十二五”规划和《全国极度濒危野生动物拯救保护实施方案》,重点要将尚未纳入保护监管范围的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及其天然集中分布区纳入保护范围,采取保护措施,落实监管任务。力争到2015年,建立和维持250至300种野生动物的人工繁育种群,1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原生生境地得到有效保护,使人工繁育成功的30种野生动物和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实施野外回归,形成较稳定的野外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