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不差钱""用好钱"—长三角新兴产业发展调查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03月02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杭州3月2日电(记者叶锋 张展鹏 方益波)记者日前在长三角采访发现,各省市财政资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力度明显加大,值得肯定。但“好钢”尚未完全用在“刀刃”上。业内人士认为,在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支持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创新扶持模式,提高财政资助的利用效率,并加强对社会资金的“撬动”能力,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长三角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差钱”

    长三角较早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各省市的扶持资金也相当可观。2009年,上海市政府确定了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先进重大装备等九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并从财政中列支引导资金100亿元。2010年,上海设立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业引导基金,首期10亿元资金已经拨付到位。同时,上海参与国家新兴产业创投计划的生物医药、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新能源以及集成电路5只创投基金,已经获得国家批复。

    江苏省2010年由财政新增安排新兴产业发展创业投资引导资金10亿元,加上原有用于扶持新兴产业的专项资金,总额达30亿元,重点用于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新兴产业的培育,对新兴产业科技研发、孵化以及市场培育等重点环节的扶持,对光伏发电等新兴产业产品应用示范工程的补贴。对集聚集约明显、带动度大、评比认定的特色产业基地,省财政也将给予一定的奖励。

    浙江省提出发展九大新兴战略性产业,省政府正制定相关政策,一方面要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包括相应的财政投入等,另一方面也要发挥当地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创投、风投基金等形式,引导雄厚的民间资金投向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省内一些城市已“行动在先”,比如,杭州市政府在2008年就设立了“杭州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市、区(县、市)两级政府出资5.6亿元设立政府引导基金。通过阶段参股、跟进投资等方式,吸引、引导海内外资本支持杭州的初创高新企业发展。

    长三角各地的一些政府、部门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只要有好的项目,钱不是问题”、“用于引进人才的资金,上不封顶”等。

    政府的“皇粮”该怎么吃?

    政府资金投入一大目的是为引导、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那些具有成长性、创新性的企业和领域。但采访中记者发现,在“政府的皇粮该怎么吃”的问题上,目前还有不少工作需要改进。

    首先,对民营企业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一直以来,长三角一部分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着偏“国企”轻“民企”的现象,但是传统产业组织方式应变能力差、决策程序慢,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竞争性和创新性产业领域,技术发展速度快、成品更新周期短、市场竞争程度高,而这正是民营企业优势所在。一些地方对此已有认识,并已开始逐步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上海市发改委高技术处负责人介绍,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在新安排的第三批项目中,对民企和外企的项目扶持将超过国企。

    其次,“粗放性”突出,重“投入”而缺乏成效跟踪和及时评估。长三角一家高科技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扶持高技术企业,常是“选定”对象,一次性资金补贴或是贷款贴息,“投完钱就了事”,而对投入成效的评估很不到位。归国创业人员、理想能源设备(上海)有限公司事业发展部执行总监曹炼生建议,政府扶持新兴产业项目的资金投入应采取“小步快跑”,即最初保持较大的“扶持面”,但资金额度不宜太大。经过半年或一年,及时对扶持项目的成效进行评估,淘汰成效低下的项目,而对优选的项目追加资金支持。如此经过数轮,便可使有限的资金向最具有成长性和创新性的企业聚焦。

    再次,部分国资创投“功利性”过重,民间资本望而却步。目前,各省市都设立了不少国资创投公司,资金实力雄厚,多以“市场行为”进行投资活动,取代政府的项目资金支持。但长三角一些高科技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许多民间资本不愿与之合作,因为对方常会提出:如果企业经营达不到理想状况,国有资本应享有“优先退出权”,因为国资要保值增值,这对民资显然不公。如此又如何“撬动”民间资本投入具有高风险的新兴产业呢?

    “送肥料”而不能光顾“摘果子”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政策性的引导资金如何为企业“雪中送炭”、撬动更多社会资本?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理事长、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江上舟说,政府投入应坚持“投管分离”,政府职能部门不能自行选择投资项目而应委托相关专家委员会进行,更不能干涉企业的运营管理;其次,政府投入不能过于追求回报,要“送肥料”而不能光顾“摘果子”。此外,资金分配要杜绝“潜规则”,防止政府官员、科技界、学术界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加强资金制度监管。

    如何把钱用在“刀刃”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清泰说,要重点扶持中小企业。在革命性技术出现的时候,大企业往往由于对传统技术的依恋和大量沉淀的资产拖累而犹豫,科技型中小企业却愿意以更高的热情,推进新的技术变革。而这些企业又最需要政府资金“扶一把”。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创业研究中心主任李湛则认为,政府资金既要直接投予项目,也要更多地投向“环境”,加大对孵化器等科技创新载体平台的扶持力度。

    一些业内人士建议,政府资金的扶持方式应从短期的补助从参股创业投资企业、跟进投资等长期性方式转变,提高其“撬动率”。记者从上海市发改委获悉,2009年以来,上海加大了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扶持力度,“资本金投入+无偿补助”结合的方式越来越多;在新设立的5个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中,政府以资本金的方式投入20%,整个创投基金投入20%,这样一来政府投入的放大率可高达25倍,以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

 
 
 相关链接
· 长三角锁定目标创建国内自主创新“前沿阵地”
· 长三角企业出现"用工荒" 为多招人使出千方百计
· 长三角企业抢滩中部招工忙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