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题(记者周婷玉)3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307医院。
上午11时许,历经3个多小时,193毫升造血干细胞即将采集完毕。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汪凯躺在病床上,声音有些微弱。
这位来自山东东营的小伙子,成为中国红十字会中华骨髓库第2057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
采集室的外面,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骨髓移植部副主任刘代红等人等着采集到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的隔壁,中国红十字会中华骨髓库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有关负责人正在举行造血干细胞交接仪式。完成交接后,这份造血干细胞将“直奔”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输注给张广秀——一位身患白血病的大学生“村官”。
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华建敏以及山东省、卫生部、总后卫生部的有关领导专程赶到解放军307医院,看望志愿者汪凯。
华建敏对汪凯说:“志愿者就是奉献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不求回报,这就是志愿者精神,你是有道德情操的好同志。”
华建敏说,这次“两会”期间,频度很高的一个词就是“幸福”,今天在这儿,我们见证了什么是幸福。幸福除保证自己的物质文化需求外,还要有利他主义的幸福,要有很多人来共同缔造幸福。张广秀是幸福的,因为她扎根基层实现了人生价值,现在又得到社会的帮助;汪凯也是幸福的,因为他帮助患病的人挽救生命。
他说,张广秀患白血病很不幸,她同时又很幸运,能得到社会的关怀和志愿者的捐献。希望全国能有更多的志愿者,奉献自己的爱心,构筑和谐社会。
卫生部部长陈竺向汪凯赠送了鲜花。他说,汪凯的热血将输注给张广秀,一位是带病工作的优秀“村官”,一位是甘于奉献的青年勇士,真情大爱在两位优秀青年之间传递。希望这件事能感召更多适龄青年加入中华骨髓库,用人道精神弥补人间缺憾,用实际行动创造人间奇迹。
据了解,中国红十字会中华骨髓库已经有128万份志愿者样品,是最大的华人骨髓库。
张广秀,一位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垆上村大学生“村官”。2010年10月,她被确诊患白血病后仍然抱病工作。她扎根农村、自强不息的精神赢得社会的广泛关注,她的病情也引起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
今年2月,卫生部派专家将张广秀接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就诊,并决定开展“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刘代红说,白血病是一种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而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医治白血病的有效手段。
专家们在中华骨髓库找到志愿者汪凯与张广秀的配型相合。得知这个消息,2007年就登记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的汪凯当即同意捐献。
3月2日,汪凯住进解放军307医院,并从3日开始接受为期4天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剂注射。7日8时左右,汪凯进入采集环节。
刘代红告诉记者,骨髓移植共有4个阶段,患者的预处理、造血干细胞输注、干细胞植入以及处理相关移植合并症。骨髓移植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合并症的处理。目前张广秀的状态符合移植条件。
期待这份热血和人间真情创造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