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历史机遇 推动跨越发展
——甘肃省省长刘伟平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
经济社会取得显著进展
记者:“十一五”以来,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您如何评价?
刘伟平:“十一五”时期,是甘肃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时期。既有汶川特大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以及其他多种自然灾害的严峻挑战,也有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决策的重大考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全省各族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经济社会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可以说,“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西部大开发10年来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主要表现在:
——2010年同2005年相比,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1.2%。
——5年新增公路通车里程7.35万公里,高等级公路达到81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046公里。
——积极发展新能源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使之成为全省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加快对传统支柱产业的技术改造升级和循环经济的推广,循环经济初具规模。
——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和高效节水技术,走出了一条西北旱作农业发展新路子,粮食生产跃上年产量900万吨新台阶。
——着力改善民生,同全国相比,甘肃提前一年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并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
实施不同区域发展战略
记者: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支持藏区发展等一系列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您将如何带领干部群众抢抓这些重大发展机遇,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刘伟平:近年来,国家专门出台一系列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去年,我们制定出台了贯彻意见和实施方案。已同中央16个部委和企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已有30个部委下发支持甘肃发展的实施意见。
“十二五”期间,要实现甘肃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科学发展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着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认真实施不同区域的发展战略,坚持不懈地抓好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坚持不懈地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和旅游业等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特别注重引进海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助推甘肃经济发展。
记者:作为欠发达省份,“十二五”期间甘肃省如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
刘伟平:在可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省委、省政府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有限的资金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十一五”时期,全省财政用于“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就业、文化体育等涉及民生的支出年均递增32.9%,仅去年就达820亿元,占全年支出的56%。
“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继续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重点实施好“十大惠民工程”。突出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扩大就业,二是不断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三是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加快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记者:“十二五”期间,甘肃循环经济将如何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刘伟平:2009年12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要求到2015年,把甘肃建成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十二五”时期,我们将全面实施这一规划,坚持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生产、流通、消费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对于增量部分,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对于存量部分,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进行改造提升,着力构建甘肃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一是扎实推进项目建设,着力建设7大循环经济基地,实施72大类循环经济重点支撑项目。二是着力培育16条产业链,形成横向关联配套、纵向延伸拓展的产业链条网络。三是着力培育示范企业,总结推广10户示范企业典型经验,积极培育100户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四是改造提升产业园区,重点支持以有色冶金新材料为主的金昌,以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为主的白银和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的陇南3个循环经济园区率先发展。
记者:甘肃是能源大省,在能源外送的同时还要就地消化一部分,这就需要发展一些高载能产业,如何平衡节能降耗和高载能之间的关系?
刘伟平:平衡两者的关系,主要是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发展技术水平先进、环保设施配套的高载能产业。一是淘汰落后产能,二是加快技术改造,三是推动兼并重组,四是利用风电等清洁能源与高载能产业结合。同时要开展好“三废”综合利用,既节约能源,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记者:甘肃干旱少雨,“十二五”期间甘肃旱作农业将如何取得进一步发展?
刘伟平:作为全国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干旱一直是制约甘肃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甘肃发明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旱作农业技术的重大突破,是旱作农业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新路子。
甘肃省政府出台的《甘肃省旱作农业新增5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09—2015)》,对加快旱作农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是全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推广面积每年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二是加强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三是继续进行梯田建设,到2012年底,全省梯田面积达到3300万亩以上。
“十二五”期间,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真正使旱作农业大发展,农民增收得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