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两部门专家解惑“超级月亮”等现象与地震的关联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03月16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3月16日电(记者罗沙、董峻)“‘超级月亮’是否会导致地质灾害?”“地球是否已经进入地震活跃期?”“南京圈状云是不是地震的前兆?”……日本大地震发生以来,社会公众对一些自然现象产生了猜测和疑虑。带着这些疑问,记者16日走访了中国地震局和中国气象局。

    “‘超级月亮’与地震灾害及火山喷发没有对应关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高孟潭说,“历史上一些巨型地质灾害,如智利特大地震及其引发的巨大海啸,并不是发生在所谓的‘超级月亮年’,而在‘超级月亮年’,灾难性地震事件和4级以上的火山喷发事件并没有显著增加。”

    高孟潭表示,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了1900年以来死亡千人以上的灾害性地震的时间序列和喷发指数4级以上的大规模火山喷发的时间序列。1902年以来死亡千人以上、万人以下的地震事件总计108次,平均每年就会发生一次,而死亡万人以上的地震事件总数为31次,平均每3.5年发生一次。这些事件在时间轴上分布比较均匀,与所谓“超级月亮年”之间并无明确的对应关系。

    “月球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潮汐力,从地质活动的角度上看,这属于外部因素。对地质活动来说,外因带来的影响较小,主要起到一定程度上的触发作用,地壳运动本身的内在因素才是引发地震的主要原因。”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刘杰说。

    10日南京天空曾出现“巨型云圈”,日本地震发生后,有公众将这一现象归结为地震发生的前兆。中国气象局有关负责人对此表示,10日当天南京地区天气晴朗,大气比较稳定,经分析认为,巨型云圈是由飞机飞行尾迹造成的,是大气环境在合适的温度、湿度和气压条件下,由飞机的发动机排出的废气而引起的水汽凝结或冻结的现象。

    该负责人说,经南京市气象局与当地空管部门确认,当时确有两架飞机升空。

    “地震是地壳内部、壳幔物质变动乃至核幔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已经得到板块理论的解释。近年来地球深部过程研究与实验结果也支持上述说法。但地震孕育发生是否与地球表面的气候过程相互对应,目前还没有公认理论和实验研究的成果。”高孟潭说。

    他说,人类暂时还不能科学地认定某种气象现象与大地震的发生有关,有待更加深入观测、实验与理论研究。

    高孟潭认为,近期全球6级以上地震频度比较平稳,属于正常的波动范围。“2000年至2010年每年6级以上地震发生次数分别为161次、137次、140次、157次、183次、151次、153次、196次、180次、161次、173次。每年地震发生的次数都有一定的起伏,地震频度最高的年份是2007年。”高孟潭列举了一串数据,“从长时间的平均数据看,全球每年发生的6级以上地震约150次,有些年份会远远超过这个值,近年来的6级以上地震次数也只是略有增加。”

    他认为,死亡千人以上的地质灾害差不多每年都会发生。地震灾害是人类必须面对的自然灾害,从国际上的实践来看,需要采取监测、预报、预防和应急救援等综合手段,将地震灾害降低到最低的程度。同时,也需要集思广益、共同努力,加强地震预报科学研究,攻克世界科学难题,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

 
 
 相关链接
· 两部门称我国辐射环境水平未受到日核电事故影响
· 天津红十字会及慈善协会公布向地震灾区捐款方式
· 海洋部门加强放射性应急监测 东海暂未发现异常
· 澳门各界关注日本地震并对灾区提供援助和服务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