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4月21日电 一声春雷、几阵细雨、片片新绿,沉睡一冬的东北大地苏醒了。
大马力拖拉机的轰鸣声中,农民们播下新一年里的希望。正是东北千里沃野上奔腾的农机、忙碌的农民,筑成了中国粮食安全的中流砥柱。
黑色、绿色、金色,三彩东北;土地、农业、粮食,天下粮仓。
黑色,舞台与梦想
“耕层深度一定要把握好,否则到秋天要差产量。”在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五里明村,从事了33年农业科技推广的张长文对正在春耕的拖拉机手大声指导。望着眼前一望无际的黑土,张长文抓起一把,迎着太阳举到脸前说:“闻闻,真香。”
黑土地意味着什么?在东北,黑土地铺就了拓荒者改造自然、创造历史的舞台,这片不肯驯服而又充满生机的黑土地,寄托着共和国粮安天下的希望。
几十年前,黑土地上一片蛮荒。“北大荒,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和苇塘;山中霸主熊与虎,原上英雄豺与狼。烂草污泥真乐土,毒虫猛兽美家乡……”
黑土地是拓荒者的舞台。铺树枝睡觉,吃“头疼面”、忍受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在血与火的洗礼下,英雄拓荒者犁开了世界垦荒史上新的一页。从人拉肩挑到如今的高度机械化;从“靠天吃饭”到大踏步迈进“旱涝保收”;从靠面积取胜到用科技增效,拓荒者奋勇前行。
黑土地是富饶的。被驯服的黑土地迸发出巨大的粮食产能。从1949年初期的300多亿斤,到2003年的1200多亿斤,东北将中国粮食供求格局带入“北粮南运”时代,自古以来的“江浙熟、湖广熟、天下足”,悄然变为“东北熟、天下足”。
黑土地是慷慨的。去年东北三省粮食产量达到1946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7.8%。如今,黄金玉米带、水稻带让东北成为全国重要的玉米、粳稻等商品粮的供应地,粮食商品量、调出量均居全国首位。仅黑龙江省,粮食商品量已达780亿斤以上,占全国的1/4,相当于13亿人2个月的口粮。
黑土地充满希望。今年年初,黑龙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杜家毫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全省未来粮食产量要稳定在千亿斤水平,并力争每年有所增加。在吉林省“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省长王儒林提出全省正常年景下粮食产量达到600亿斤以上,成为国内第五个粮食总产超过600亿斤的省份。拥有河套平原、辽河平原和松嫩平原的内蒙古自治区今年粮食总产量预计超过430亿斤,再创历史新高。经过“非典”、地震、世界粮食危机等一次次粮食领域应急、突发事件的检验,东北被证明是国家稳定、可靠的大粮仓。
绿色,永续与健康
不出6月,东北大地就将成为茫茫绿海。
只有让绿色生态永驻,才能让农业发展永续。如何在垦荒与保护生态之间抉择,拓荒者陷入了沉思。
1999年,新华社一则《“北大荒”全面停止开荒》的新闻震动全国。农业、生态专家们惊呼,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变化标志着黑龙江垦区结束了过去长期靠开荒增加粮食产量的历史,从而迈进了经济、环境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守护生态,是拓荒者做出的战略抉择。2002年,还是新华社的一则新闻,《“北大荒”又“荒”了》,标志着黑龙江垦区退耕还“荒”后,成功实现了采取科技和生物措施提高单产,“北大荒”作为国家大粮仓的地位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更加稳定。
绿色,是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硕果。专家们认为,“北大荒”黑龙江垦区由开荒到停垦,再到退耕还“荒”的转变,折射出东北地区农业步入以科技挖潜、科学配置资源为支撑的粮食可持续增产新路。
驯服的黑土需要保护。面对因开垦而流失的黑土资源,黑龙江、吉林的共30个县(农场)实施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在山坡地带修建梯田,在农田周围修建防护林,防风固土,控制水土流失,促进生态自我修复。
水利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中国在东北黑土区先后实施了多项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涉及50多个县(市、旗、农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约4500平方公里。
绿色,是健康的象征。大森林、大湿地等优良生态环境,把东北塑造为全国最大的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目前,黑龙江省已率先在全国实现主要农作物基本达到无公害化生产水平。吉林省实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市场销售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100%。辽宁省已发布实施农业地方标准(种植业)180多项,一大批农产品知名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上脱颖而出。
金色,丰收与希望
再过几个月,东北大地将一片金黄,迎来一年中最美的收获季节。
金色,是奔涌的麦浪、翻滚的稻潮。按照今年黑龙江、吉林、辽宁的农业生产计划,如果“天帮忙”,再加上“人努力”,东北三省有望为国家生产粮食超过2000亿斤。
如何让黑土地有能力高产稳产?在东北,告别农业“靠天吃饭”,依靠科技挖潜增产已受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普遍认可。在全国产粮大县吉林省榆树市,农技专家正对中低产田“宣战”,预计通过科技改造增加粮豆产量10亿斤。黑龙江省农委主任王忠林说,目前黑龙江省粮食平均亩产与世界同纬度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如果全省的中低产田全部建成高标准田,相当于在产能上再造一个黑龙江。
金色,是耕耘者汗珠闪烁的光彩。在黑龙江省江川农场第五管理区,农业技术员刘化芝在这个春天挨家挨户地讲解水稻种植技术。在江川农场,像她一样送技术的妇女志愿者,被亲切地称为“科技媳妇”。近年来黑龙江垦区着力提升科技对农业生产贡献率,粮食生产已连续七年创下综合单产、总产量超历史的佳绩。
金色,是东北农民脸上灿烂的笑容。过去的5年中,黑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收入增量最高、增速最快的阶段,5年来增幅达到73.5%。吉林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七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七年纯增2950元。去年辽宁省农民人均收入达6908元,比上年增加950元。粮丰民富,“三农”领域凯歌高昂。
金色阳光下的东北大地,正在迎来“十二五”中新的发展契机。黑龙江省提出“十二五”期间,实施千亿斤粮食巩固提高工程,实现粮食总量和商品粮全国“双第一”。吉林省计划到2015年,再增产粮食200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700亿斤阶段性水平。(参与记者 王春雨、贾立君、徐扬、刘毅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