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5日电(丁铭、邓华、白巧云)曾长期被视为废物的玉米秸秆,如今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成了“香饽饽”。
科尔沁区处于世界黄金玉米生产带,玉米种植面积达130万亩,每年产生的各类农作物秸秆达200多万吨。近年来,科尔沁区变废为宝,使全区近60%的秸秆得到了综合利用。
科尔沁区丰田镇建新村的460户农民在2007年就用上了秸秆燃气。农民王琢告诉记者,过去做饭取暖主要是烧柴禾和用煤,每年需要花1000多元;而现在用燃气每年只需花250元。不但节省了开销,还落了个干净省事。
建新村党支部书记肖茂丰介绍,村里的燃气站是内蒙古首家秸秆气化燃气站,是当地科技局的试点项目,能“吃掉”全村五分之二的秸秆,可稳定地为500户村民提供20年的高效燃气。这个燃气站每天只需要两个工作人员,将一定数量的秸秆倒入气化炉中,秸秆燃气就会通过管道输送到全村,实现“两人烧火,全村做饭”。
秸秆不但能加工燃气,还能发电。在科尔沁工业园区,有一家国能通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采用丹麦木质燃料锅炉技术,主要利用玉米秸秆、玉米芯等可再生资源进行发电,是高科技、环保型、清洁能源项目。自2007年底建成投产以来,这个公司已“吞下”32万吨秸秆,累计发电2.25亿千瓦时。
公司经理郁永军说,我们公司一年收购13万吨秸秆用于燃烧发电,相当于节省了42000吨标准煤,按照一吨220元的收购价计算,一年可为周边农民增收2860万元。
发展秸秆养畜,实现秸秆“过腹”变奶肉、变农肥,是科尔沁区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的又一项举措。此举不仅促进了秸秆增值,还降低了饲养成本,实现了农民增收。科尔沁区农牧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区40%以上的秸秆被转化为饲料“过腹”变奶肉、变农肥,年产牛奶22万吨,出栏育肥牛达21万头。
除上述利用项目外,大量的秸秆则用于还田。据科尔沁区余粮堡镇日新农机合作社社长杨友仁介绍,每年收割时,在收割机上挂个秸秆粉碎机,在收割玉米的同时秸秆都被切成小段,均匀地抛撒在地里,收割与秸秆还田就一步到位了,还不用加钱。
“合作社的农机跑遍了周边的村镇,农家人都认这个,秸秆还田的土地一看就能看出来,土质不一样,玉米长的也高。据了解,采用秸秆还田不仅改善土壤,提高上米率,种出来的米口感还特别好。一亩可增产100至150斤。”杨友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