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王宇、王培伟)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11日对外发布了备受关注的4月份经济金融数据。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7396亿元,同比少增208亿元。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75.73万亿元,同比增长15.3%。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3%。
分析人士认为,当前信贷增速正逐渐回落,物价上涨的货币因素也在逐步消除,不过物价上涨压力仍然不容忽视。与此同时,4月份部分经济数据出现了增速放缓,央行货币政策面临两难考验。
货币增长继续向常态回归
“7000多亿元的信贷增长符合市场预期,也比较符合监管层的要求。”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刘煜辉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贷款投放尽管较去年同期有所减少,但总体符合央行和银监会对信贷投放节奏的控制要求。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鄂永健认为,与3月份6000多亿元的增长规模相比,新增贷款有所回升,这主要是由于季初银行信贷投放力度有所加大的影响。但与1月份超过万亿元的新增贷款规模相比,4月份贷款增幅较为平稳。
“这表明在贷管控持续较严、准备金率连续上调的累积效应以及差别准备金率动态调整措施的约束下,信贷运行正趋于平稳。”鄂永健称。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日前也表示,随着我国融资结构的变化,除了银行贷款这一渠道外,与过去相比,企业正在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获得相当数量的资金,因此近期六七千亿元的月度新增贷款并不算低。
数据还显示,4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5.3%,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分别低1.3和6.2个百分点。对此刘煜辉认为,与去年接近30%的速度相比,当前货币增速已逐渐回落并在向16%的调控目标接近,我国货币环境正在回归常态。
物价走势将处高位胶着状态
就在央行公布金融数据的同时,国家统计局也对外发布了备受关注的4月份经济数据,CPI同比增速有所放缓。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虽然价格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但是从国内外的情况来看,物价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
“国外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仍然较大,国内生产资料、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的趋势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扭转,价格上涨压力不可小视。”盛来运称。
“尽管物价的上攻步伐在放缓,但目前还是在5%以上。预计会在相当长一段时期维持在5%水平上下波动,物价走势将处于高位胶着状态,短期内不会出现拐点。”刘煜辉说。
在物价持续高位的影响下,虽然央行已四次上调了存款基准利率共计1个百分点,但目前居民存款负利率状况仍未有明显缓解,这直接导致了当前居民资金配置行为的变化。央行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3377亿元,同比少增8000多亿元,当月居民住户存款更是净减少了4000多亿元。
货币政策再度走进两难隘口
在央行连续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4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后,未来货币政策的使用频率是否会放缓,这成为经济数据发布后市场关注的焦点问题。
分析人士认为,防通胀是当前宏观调控的头等大事,目前物价走势的持续高位,要求货币政策仍将以稳物价为首要任务,央行未来不排除再次动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的可能。但由于4月份部分经济数据出现增长放缓迹象,央行下一步的政策操作也面临着两难考验。
“M1(狭义货币)增速明显回落、进口增速放缓、工业增加值增长回落、PMI小幅回落,这些可视为企业经营活力下降、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的信号,需要引起监管层的注意。”鄂永健指出。
国泰君安研究所所长李迅雷认为,如果管理层不加息,通胀可能难以控制;如果加息,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或可能陷入资金短缺、成本增加的困境,对经济的冲击可能会加大。目前我国货币政策正面临两难的局面。
对此央行在此前发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当前要注意把握调控的节奏和力度,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一方面要处理好控制货币总量和改善结构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促进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
新闻分析:增速小幅回落 调控压力犹存
——解读4月份CPI数据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王希)同比上涨5.3%,增速小幅回落;环比重现涨势,上涨0.1%。
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数据,物价形势牵动人心。
CPI同比回落0.1% 物价涨势被初步遏制
延续今年以来物价上涨的特征,4月份CPI翘尾因素的影响仍大于新涨价因素。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11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4月份CPI同比上涨5.3个百分点中,3.1个百分点来自翘尾因素,占同比涨幅的58.5%,而新涨价因素占41.5%。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食品价格继续领涨CPI,但受蔬菜价格下降的影响,食品价格对4月份CPI影响的程度在下降。数据显示,4月份食品价格环比下降0.4%,同比上涨11.5%,拉动CPI上涨3.4个百分点,影响程度是64%,比上个月略有回落。
盛来运表示,CPI同比涨幅回落、相关细类价格环比虽上涨但涨幅收窄,同时4月份工业生产者价格(PPI)的同比涨幅由3月份的7.3%回落至6.8%,表明物价上涨的整体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国家关于物价调控的政策和措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物价上行压力不容小觑
尽管国家一系列稳定物价的宏观调控措施效果正逐步显现,特别是有关部门对一些关系民生的重要产品的价格上涨意图进行了及时干预,对稳定价格预期产生了积极作用,但综合考虑国内外情况,未来我国仍面临较大的物价上涨压力。
与3月份CPI同比涨幅创近3年内新高、环比出现8个月来首降不同,4月份CPI同比增幅回落的同时,环比却又现涨势:八大类商品中除了食品价格受鲜菜环比下降11.2%影响出现环比下降外,其余七类均上涨。
相对同比数据,环比数据能更灵敏地反映出经济的最新变化。由此看,我国未来面临的物价上行压力仍不容小觑。
盛来运分析说,西方国家宏观政策上没有出现变化,来自于国外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仍然较大,国内有关生产资料、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的趋势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所以价格上涨的压力还是不可小视。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王军认为,无论从存量还是增量看,造成当前国内物价上涨的货币因素尚未得到完全控制。
央行此前发布的月度数据显示,3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达6794亿元,同比多增1727亿元。3月份货币增速环比涨幅在2月份出现回落后,3月份又出现反弹,较2月份高0.9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虽然4月以来部分蔬菜价格出现回落,但是蔬菜生产和流通体制发展滞后的顽疾尚未完全破除,要防止未来一段时间蔬菜价格出现剧烈的反弹。同时,从世界粮食生产和国际需求不断攀升判断,未来国际粮价仍将维持高位运行,这也可能对国内CPI造成较大影响。
“未来物价走势仍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既有价格上涨的压力,也有促进价格下行的因素。”盛来运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不能掉以轻心,仍然要切实地把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放在宏观调控的首要位置。”
他表示,只要各地切实贯彻好、落实好中央的各项措施,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是完全可能的。
平衡“抑通胀”与“稳增长”成重大挑战
在物价涨幅较高、货币环境继续回归稳健的背景下,如何在抑制通胀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两者间取得平衡,成为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大挑战。
11日“出炉”的月度经济数据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回落引发关注,而此前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4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比3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也曾引发关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担忧。
对此,盛来运说,4月份消费增速的回落主要由于汽车、家电、建材装修等产品回落较多,这是主动调控的结果,也与相关产品前几年增速较高有关,现在随着刺激政策效应减弱,出现了正常的回归。
王军表示,从前4个月的相关数据分析,当前我国工业体系运行平稳,外贸发展态势良好,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仍是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应当维持现有的各项调控措施的力度。
“我们应该关注通胀‘动力机制’的变异。”刘元春指出,要防止物价上涨由输入性通胀和货币超发推动向由成本工资推升转变,因为后者一旦形成,可能会加剧物价上涨的惯性。
他表示,在当前全球通胀苗头已经显现的格局下,应建立全球视野下的通胀治理模式,综合运用好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汇率等多种价格和数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