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再访灾区看重建:都江堰植被恢复超过震前水平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05月17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成都5月17日电(记者 许茹)“5·12”汶川特大地震中,都江堰森林植被遭受严重损毁,损失面积达20.5万亩。震后三年,都江堰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大工程”建设为基础,完成植被恢复21万亩,超过震前水平。

    走进都江堰市金凤、金藤村雷竹丰产技术示范点,只见一条约20公里长的新路随着山势蜿蜒而上,示范点内3000亩的竹林郁郁葱葱,竹林下成群的跑山鸡、鹅贪婪地啄着落在地面上的竹叶。

    “地震中,示范点有超过300亩竹林被损毁,通过3年来的补植目前已基本恢复到震前水平。”雷竹丰产技术示范点实施单位之一的都江堰凯达公司经理骆光文告诉记者,在恢复植被的同时,示范点在林下养殖了约3万只鸡和1万只鹅。据了解,这种林下养殖模式的益处在于利用家禽去除林下虫和杂草,动物粪便增加土地肥力。与此同时,种植竹子又为养殖提供了饲料,从而实现了“以养促种、以种促养”的循环生态模式。

    金凤、金藤村雷竹丰产技术示范点是都江堰震后林业恢复发展的一个缩影。都江堰市林业局副局长柳贤昌介绍说,在都江堰受损的20.5万亩森林植被中,有一半分布在大熊猫栖息地,另一半分布在栖息地外围。对大熊猫栖息地的林业恢复,严格禁止了外来物种的栽种,以防止有害生物入侵破坏生态;对栖息地外围的林业恢复则主要采取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方式,考虑生态和经济的双重效益。

    截至目前,都江堰共通过人工造林3.2余万亩、人工点撒播0.23余万亩和封山育林17余万亩完成了植被恢复。“为了尽快恢复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覆盖,保护区因地制宜,采取人工造林、人工点撒播、封山育林三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最大程度保护区内的珙桐、川金丝猴等珍稀动植物。”柳贤昌举例说。

    在进行林业恢复的同时,都江堰将满足群众经济发展需求作为重要方向。柳贤昌算了一笔账,在人工造林的过程中,每亩整地、栽植到管护等步骤共需要一个劳动力20个工日,全市3.2万亩人工造林则需要64万个工作日,按照每个工作日平均为100元计算,人工造林共提供了6400万元的就近就业收入。

    龙池镇云华村村支书刘启平告诉记者,云华村共种植了近300亩药材厚朴,全村约40%的村民参与厚朴种植,解决了集中居住后的就业和经济来源问题。目前,都江堰重点种植的三木药材厚朴、杜仲、黄柏基地面积达15万亩,种植农户8000余户,受益人口3万多人,厚朴在地产值已超过6亿元。

    柳贤昌介绍说,三木药材在都江堰栽培历史悠久,在三木药材产业合作社的带动下,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出口到韩国、日本。地震后的第4个月,都江堰三亩药材龙头企业便与上海医药集团达成协议,联合建设以三木药材为主的中药材加工厂;2009年6月,“都江堰厚朴”顺利通过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核查,都江堰三木林药材走上了规范化、集约化和品牌化发展之路。

 
 
 相关链接
· 汶川地震灾区为地震遇难者举行三周年公祭活动
· 北京助推地震灾区什邡市提升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 涅槃重生--国务院部门支持汶川地震灾区重建纪实
· 图表:汶川地震灾区电网重建升级全部完成
· 国家电网公司:汶川地震灾区电网重建升级已完成
· 温家宝总理第十次四川地震灾区纪行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