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7月20日,西藏班戈县尼玛乡牧民在跳协钦。协钦属于传统藏北牧区歌舞,男女对唱、对舞来表达爱情,赞美新生活,是一种大型群舞。协钦已经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藏和平解放特别是民主改革后,国家十分重视保护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专门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制度,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保护西藏的优秀文化遗产。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先后成立了设有藏语语文教学、藏学研究职能的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以及西南、西北、青海和西藏等民族学院,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藏学人才。1982年,西藏社会科学院成立;1986年,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使藏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快速、稳定的发展轨道。
国家高度重视藏语文的学习、使用和发展,切实保障藏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1997年,藏文编码形成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藏文成为中国第一个具有国际标准的少数民族文字。古老的藏医藏药在继承中发展,藏医药已列为西藏自治区着力扶持发展的支柱产业。对西藏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进行大规模、有系统的普查、收集、整理、研究和编辑出版工作正在加紧进行。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每年出版的藏文图书都在100种以上,发行数十万册。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西藏文化日益走出高原,参与国际交流,向世界人民展示其独特的魅力。
过去5年,国家和自治区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资金,专项保护西藏非遗代表作,其中九成以上的经费来源于中央投入,且投入经费在逐年递增,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截至目前,西藏的藏戏和格萨尔王传2项进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此外,西藏还有7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53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继承人。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在北京参加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幕式演出的西藏日喀则地区拉孜县的90位农牧民在排练后藏民间舞蹈“堆谐”(2006年8月28日摄)。“堆谐”是在日喀则地区广为流行的一种具有后藏特色的集歌、舞、乐为一体的民间舞蹈,在拉孜县尤为流行。新华社记者 唐召明 摄

这是拉萨大昭寺僧人制作的酥油花之一——宗喀巴师徒三尊(2009年3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觉果摄

2006年8月23日,当地群众在哲蚌寺参加一年一度的雪顿节展佛活动。雪顿节已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华社记者 土登 摄

2007年6月9日,牧民在跳热巴舞。目前,西藏共有藏戏、藏族唐卡、藏族造纸技艺等7大类、15项、24个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