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石家庄5月30日电(记者 王炳美)具有首都“南大门”特殊位置和1100万人口特殊市情的河北省保定市,近年来不断探索社会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通过机制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促进了社会和谐,维护了社会稳定。
以民为本——干部“沉”到一线做群众工作
社会管理的过程,首先是做好群众工作的过程。
在望都县城关镇政府,工作人员轻点鼠标,“电子民情档案”一栏立即显示出全镇每家每户的生产生活状况、就业及收入情况、家庭成员享受社会保障情况等八个方面资料,让人一目了然。
随机调出“龙庄村李青春”:男,45岁,因患尿毒症花费巨大,致使家庭生活困难,目前享受助困“一卡通”救助。近日,镇政府给予困难补助金2000元,并为其申请了大病医疗救助4000元。
李青春享受的助困“一卡通”是保定市实施的一项综合助困措施。这种扶贫助困直通模式,整合了20多个部门的30多项救助政策,特困群众持卡,可以享受就医、上学、就业、购物、乘车等方面的优惠和救助。目前,全市有46000多名特困群众接受“一卡通”的资助,年减免各种费用1500多万元。
建立“电子民情档案”和实施“一卡通”救助,是保定市开展“群众工作站”活动和“亲民爱民”活动的缩影。
2008年6月,保定市开展了以帮扶困难群众为主要内容的“亲民爱民”活动。组织全市副科级以上机关干部,倡导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对贫困群众和贫困学生进行结对帮扶。
目前,全市帮扶干部总数达到2.1万多人,累计输送帮扶救助资金近3亿元。为扩大帮扶范围,针对不同困难群体,推出系列帮扶行动。如针对上不起大学的贫困学生,组织开展“金秋助学”行动,每年有2000多名贫困大学生得到资助;针对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老人缺少人照顾的情况,组织开展“手拉手”助困行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雇人照顾五保老人的起居和生活,目前“手拉手”助困老人达8660多名。另外,针对城市孤寡老人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针对贫困青年的“就业扶助”等一个又一个助困活动,常年不断,一个个困扰群众的难题得到化解。
2008年8月,为扩大群众工作的受益面,保定市进一步探索群众工作新模式,在所有行政村(社区)建立“群众工作站”。
“群众工作站”由市、县、乡干部组成,队员不与本单位工作脱钩,不在基层吃住,每月“逢五进站”(5日、15日、25日)。工作队员关注民生热点,排查矛盾隐患,化解矛盾纠纷,解决群众困难。为保证队员上站时间,全市“逢五避会”,给工作站让路。
3年来,全市6598个“群众工作站”近2万名机关干部深入基层一线,累计走访群众140万户次,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11.3万多条,协调各类资金近4亿元,代理群众信访12750件,化解各种矛盾纠纷35600多起,被群众亲切地称为“不走的工作队”。
服务为先——创建便民利民服务网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变管字当头为服务为先。随着由重管理向强服务的理念转变,保定市相继建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和信访接待服务中心。
行政审批服务是最重要的公共服务,目前,市、县、乡三级全部建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实现进一个门,办所有事,形成上下贯通,方便快捷的行政审批服务网络。
行政审批实行“一章制”,一个部门一个章,一个窗口一个章。曾经108个公章围城的建设类项目,现在只需要9个公章就可以办妥。
设岗定人,开门办公,限时完结。市、县、乡三级行政服务中心互联互动,实现网上对接,主要行政服务项目实现网上审批、网上监控、网上评议。同时,行政服务中心向农村和社区延伸,把便民的触角伸向最基层,特别是一些缴费、盖章等程序性服务,可以委托代办,让群众有事“动嘴”,下乡干部 “跑腿”。
民政事业服务中心是以老、弱、病、残、军为保障对象的服务机构,集敬老院、光荣院、福利院、优抚医院、军休干部服务中心“五院合一”,使民政服务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苏志义,一位84岁六级伤残退伍军人,由于家庭贫困,一生没结婚。2010年在政府部门的安排下,苏志义被接到顺平县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安度晚年。
“今年国庆节前,全市所有县市区都将建成高标准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形成全覆盖的民政事业服务网络,届时全市所有符合条件的服务对象将全部搬入新居。”保定市民政局负责同志介绍说,目前,市级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已经开工建设,各县(市、区)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已有21个建成投入使用。
信访接待服务中心真正把信访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窗口和桥梁,作为听民声、知民情、解民忧的重要途径。保定市对接访干部全部进行严格培训,强化服务理念,制定服务规范,信访接待实现由“推、脱、躲”向“主动、周到、热情”的转变。
建立涉法涉诉案件接待中心、医患纠纷调解中心,进行有针对性信访接待服务;实行农村、社区群众信访代理制,变群众追着干部访为干部帮着群众访;充分发挥信访接待服务网络的信息集成优势,建立社会风险预警分析制度和应急保障体系……一项项便民利民的服务举措织就了保定全覆盖、全天候信访服务网络。
固本强基——发挥基层组织主力军作用
社会管理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
为夯基固本,保定市把管理触角延伸到最基层,精心锻造乡镇、农村、社区“三支队伍”,打造社会管理一线主力军。他们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建设的意见》。
在乡镇,探索建立乡镇领导激励约束机制,提高政治待遇、提高经济待遇,强化社会管理责任,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市、县两级财政每年拿出近2000万元,用于激励乡镇干部。
在农村,探索实行了“一定三有”(定职责目标,收入有保障、干好有希望、退后有所养)激励关爱机制。全市农村“两委”班子全部与乡党委、政府签订目标责任状,向群众签订承诺责任书。市、县两级财政每年投入补贴1亿多元,用于提高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职务补贴,为现任“两委”主要干部办理养老保险,给离任干部发放补贴,解除农村干部的后顾之忧。“一定”和“三有”的联动,像磁石一样把外出务工青年、复转军人、农村致富能手和高校毕业生“吸”回了农村。在农村基层组织引领下,农村共青团、妇联和红白理事会、妇女禁赌会、好媳妇评选会等群众组织蓬勃发展,在加强农村管理,促进农村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社区,为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在人才选拔培养,提高生活待遇,强化政治激励,改善工作环境等方面给予全方位倾斜。从2009年起,社区工作人员以当年度最低工资标准为基数,每年递增10%,最高递增50%。市、县两级分别设立了社区建设发展专项资金和社区建设奖励资金,保证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深入开展。现在,通过先聘后选、安排新录用公务员和优秀选调大学生到社区挂职锻炼等措施,一大批优秀人才进入社区。
保定市累计投入7381万元,建立健全了市、区、街、居四级社区服务中心(站),普遍推行社区“一站式”、“一门式”零距离公共服务。现在社区居民只要一个电话、一条信息就可以享受到面对面的社区服务。同时,积极引导各类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城市社区管理正在向全方位、无缝隙、全覆盖方向迈进。